更新时间:2024-01-23 10:06
婺源回皖是指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党政府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归江西省。婺源县不愿脱离徽州,婺源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坚持抗争和徽州其他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第四野战军,为了管理方便,从此将婺源县划归江西省。
婺源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东临浙江开化县,北接安徽休宁县,西连景德镇市,南接德兴县,西南与乐平县毗连。1929年 2 月,方志敏从弋阳发动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并建立了赣东北根据地;并于 1931 年占领婺源全县,为“清剿”红军,军委会南昌行营采取四面围堵的方略,但是婺源三面与江西毗邻,在军事行动上带来很大问题。时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预备军司令的陈调元建议在皖、赣、浙边境地区划定特别行政区,得到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的赞成,根据这一设想,南昌行营做出了将紧邻江西的安徽婺源县、福建光泽县全部划归赣省管辖的决定。
婺源改划消息传出后,婺源旅沪、安徽旅沪、徽宁旅沪、徽宁会馆四个同乡团体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声称反对婺源改划江西,并决议推举代表前往南京请愿。但是由于当时政局军事优先,其呼吁并未得到政府支持。请愿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9 月 12 日在歙县发行的《徽声日报》第二版,有题为《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极言婺源划赣后状况均较隶皖时“窳败不堪”。
1946 年,中华民国还都南京,全国面临结束训政、开始宪政的民主气氛中,当时的国民大会预计将于当年 5 月 5 日在南京召开。经历了多次挫折的婺源民众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为了实现既定目标,4 月 20 日,婺源县参议会举行临时座谈会,会议决定成立婺源回皖运动委员会,并委托身在南京的婺籍商人汪大成联络各地国大代表,积极推动回皖议案通过;积极联络婺源旅外同乡会,同时致电安徽参议会,希望他们能够积极通电响应;为烘托氛围,还决定组织回皖运动周。婺源回皖运动委员会组织严密,分为总务组、宣传组、情愿组、游行组、纠察组和劝募组,各组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于此次运动组织严密,组织的民众大游行并随之而来的罢市、罢工、罢课运动引起了各方注意,当时的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中国日报、屯溪中华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而各旅外同乡会也纷纷通电响应,为后来召开的国民大会提交回皖提案进行舆论造势。11 月,国民大会召开在即,婺源旅沪同乡会会长江植棠亲赴南京,联络皖藉国民代表。祖籍是徽州的胡适先生也积极支持婺源回皖,他将江氏主稿的请愿文略作修改,经过多数皖藉国民大会代表的签名后直接递送国民大会。经过多方努力,行政院最终答复将在民国三十六年春答复将派员进行实地查勘。婺源民众回皖热情更趋高涨。经过内政部、江西和安徽三方代表刘己达、宋振榘、杨秀岩的的勘察,1947 年 8月,国民政府最终裁定将婺源划归安徽,同月 4 日,皖赣两省进行了管辖权的正式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