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措

更新时间:2023-10-25 02:00

孔元措:字梦得,衍圣公孔摠(孔詌)之。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1213年—1224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哀宗年间(1224年—1234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

简介

孔詌(又名孔摠)四十岁时尚没有儿子,就在他收枯骨、立丛冢时,有一天夜里,孔詌梦见许多人来谢恩,其中一人稍前云:

“嗟哉,薯云之弗及。”孔詌梦醒有所感,派人继续四处搜求枯骨,又得到十余副。第二天,又梦见一异人,衣冠伟然,告诉孔詌说:“今非尔子,后丑年庚月丁日所生,真尔子也,当名元措。”后来果然如梦中人所言,生了儿子,遂以“元措”为名,字“梦得”,意即梦中所得。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补授孔元措文林郎,袭封衍圣公。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蒙特旨超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封。承安二年正月(1197年2月),奉诏兼任曲阜县令,并令世袭。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遥受东平府(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府判。同年十月十五日,因农民起义和各地反金势力风起,山东大乱,孔元措奉诏随朝任职,历仕金太常博士、太常丞、同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泰定军节度使充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光禄大夫、太常卿等职。天兴二年(1233年),也就是孔元措官迁金太常卿的当年,蒙古军队攻克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孔元措奉蒙军大帅窝阔台之命返回故里,仍袭封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事。大约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在曲阜去世。

人物生平

金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诏曰:“衍圣公视四品,阶止八品,不称。可超迁中议大夫,永著于令。”四年(1193年)八月丁未,章宗行释奠礼,北面再拜,亲王、百官、六学生员陪位承安二年(1197年)正月,诏元措兼曲阜县令,仍世袭。元措历事宣宗、哀宗,后归大元终焉。金史四十八代端甫者,明昌初(1190年),学士党怀英荐其年德俱高,读书乐道,该通学。召至京师,特赐王泽榜及第,除将仕郎、小学教授,以主簿半俸致仕

蒙古灭金后,元措仍袭封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窝阔台,召集熟悉礼乐之人整理礼乐,获准。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措奉召进京,得金朝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92人,整理练习礼乐,并于东平造乐器、制冠冕法衣、钟磬、竽等仪物后,召乐人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面前,遂获准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礼乐,由孔元措整理创编。孔元措还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理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孔氏祖庭广记

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孔子五十代孙孔元措撰,是现存孔氏家族最早的一部家谱。此家谱,以《家谱》、《祖庭记》二谱为基础,以《左传》《周礼》《礼记》《史记》《孔子家语》等三十多种史籍相质验,博采详考,正误补缺,增益门类,冠以图像,重新编次,著录旧碑全文,新添了金皇统(1141—1149)、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6)以来孔氏族人的传记、金廷对孔子及其后裔的优宠等内容,凡孔氏“祖庭事迹、林庙族世、古今名号、典礼沿革之始末,并列于篇,粲然完备”,为研究孔氏家族的历史以及金元以前,尤其是金代的思想史、儒学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袭封衍圣公。此前宋元丰八年(1085)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翰纂修《家谱》,宣和六年(1124)孔子四十六代孙孔传(又名孔若古)撰《祖庭杂记》,孔元措将两书合在一起,又参考载籍,正误补阙,并录林庙旧碑全文,兼述金皇统(1141—1149)、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6)以来崇奉孔子故事,又冠以图像,将原来两书三卷十八门五百四十三事,增益为十二卷二十六门八百四十事,曲阜文献,自此完备。此书成于金正大四年(1227),并镌版于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初版久失。蒙古壬寅(1242),耶律楚材奏准皇帝,令孔元措赴阙里奉祀,元措归阙里后即增补校正,重雕此书。壬寅为蒙古太宗之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元年,即宋淳祐二年,金朝已亡,当时蒙古未建年号,因以干支纪岁。

本书为孔元措归阙里后重雕之本。半叶八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书中有清代学者钱大昕、瞿中溶、黄丕烈、邵渊耀的题跋和孙星衍吴翌凤的题款。传世的蒙古刻本极为罕见,此本代表了蒙古早期的雕版印刷水平,纸墨古雅,字划精美,是金元时期雕版印书中的上品,黄丕烈称之为“惊人秘籍”,钱大昕谓“予所见金元椠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书中保存了大量阙里文献,世无二帙,前人目录中亦罕见著录,是研究孔子和曲阜史地的珍贵资料。两汉以来孔氏庙林碑刻,旧书只录碑目,此书则尽载旧碑全文,可补诸家碑录之阙。书中有何元锡印、钱塘何氏梦华馆藏书印、丕烈、荛夫、士礼居、汪士钟印、阆源真赏等印。此书原为曲阜孔氏藏本,清乾嘉(1736—1820)时,孔氏赠予其婿何元锡,何转让给黄丕烈,再归汪士钟,又入瞿氏铁琴铜剑楼,后为当代藏书家陈清华收得。今藏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曾将此书影印,编入《四部丛刊续编》,又收入《续古逸丛书》。《孔氏祖庭广记》还是现存最完美的宋元刻本之一。清嘉庆六年(1801),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其为该书所作的后序中称该书:“纸墨古雅,字画精审,予所见金元本未见如是之完美者。”(《孔氏祖庭广记·后序》)

南宗与北宗

孔子后裔的封号,一向是严格遵守宗法制度,以嫡长子承袭的。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由于社会剧烈动荡,“衍圣公”出现了南宗与北宗。

北宋末年,女真族起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泥马过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离曲阜去扬州陪祀,后迁居衢州(今浙江衢州),这就是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为拉拢汉族士大夫阶级,在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将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二儿子孔璠,封为“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伪齐政权被金国废除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这就是北宗。

南宗孔端友没有儿子,以他弟弟孔端操的长子孔玠为继承人,其后子孙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圣公”封号。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弟,先后传子孙孔拯孔摠、孔元措等。到孔浈时,因孔浈是孔元措侄子的小妾所生,曾随母亲被正妻赶走改嫁,长大后才被孔元措领回作继承人,因此,孔浈被其它孔氏族人攻击为不是孔子的后代,被免去“衍圣公”的封号。直到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封孔治为“衍圣公”,此爵位的空缺才被填补上。

蒙古占领中原后,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笼络人心,另封孔子五十代孙孔元用为袭封“衍圣公”;孔元用随蒙古军西征后,又以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时,金、宋、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蒙古灭金后,取得了金代的“衍圣公”孔元措,便仍以孔元措为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孔之全为世袭曲阜县尹。元灭宋后,又取得了宋封的南宗“衍圣公孔洙元世祖要封孔洙为“衍圣公”,孔洙让位于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代,忽必烈曾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衍圣公”封号,结束了北宗、南宗并列的局面。

孔林

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公元1119年—1125年)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