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0 20:23
孔雀文化(The peacock culture),文化术语,孔雀是一种吉祥鸟,它和人类有着历史渊源,从古到今,孔雀在艺术、传说、文学和宗教上久负盛名。
孔雀历来被誉为“百鸟之王”公为凤,母为凰,古时就有栽起梧桐树,引进金凤凰,凤凰进谁家,谁家就发达之说。
孔雀在我国又有绿孔雀、蓝孔雀之分,绿孔雀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不能进行商业经营。蓝孔雀不是国家保护动物,可以进行商业经营利用。
在我国,早在宋代以前,已陆续有孔雀入药的记载。宋代《新修本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著的药典,其中将孔雀作为药物正式入药。到明代,我国药圣李时珍又在《本草纲目》中盛赞‘孔雀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毒,服食孔雀后药必不效,为其解毒也”。据现代医学解释,本草纲目中说的解毒即现代抗氧化、消除身体内自由基,增强免疫的意思。
在希腊神话中,孔雀象征赫拉女神。在中国和日本,孔雀被视为优美和才华的体现。
对于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孔雀是神圣的,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象征着阴阳结合以及和谐的女性容貌。经常描述如来佛主骑着开屏的孔雀,正像鸟吞掉小蛇和其他害虫一样,佛祖跨着他的仙鸟也给人间消灾解难。同时,孔雀的覆羽很早就用作印度教和佛教的装饰物。
早期基督徒认为孔雀是救世主耶稣复活的象征,经常把它刻画在地下墓窟的墙壁上和镶嵌在早期教学的拼花图案中。同时在他们的服饰上也使用很多孔雀羽毛。
清朝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蓝翎以曷鸟羽为之,无眼。花翎则用孔雀翎毛,又称孔雀翎;其制如明制,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即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贵,惟宗室中的贝子可戴。明清两朝的翎子差别,主要在它的装法:明朝是将翎子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而清朝却将翎子拖至脑后。
孔雀通身具翡翠般的羽毛,华丽动人,历来成为十分珍贵的装饰品。据《续汉书》记载,魏文帝诏朝臣曰:“前于阗王山习,所上孔雀尾万枚,文彩五色,以为金银车盖,遥望跃入眼。”足见其珍贵。明清时以其配制“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
傣语称“嘎洛涌”、“烦洛涌”或“嘎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明《南诏野史》载,“婚取长幼跳舞,吹芦笙为孔雀舞……,其表演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寻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自由飞翔等。”
明朝二十五年以后,朝庭对宫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孔雀补为三品,清朝延袭此例,尺寸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