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4 21:32
字(拼音:z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在屋子(宀)里生养孩子(子)。“字”的本义指生育孩子,引申为抚养,又引申为女子许婚。古时把象形字称作“文”,把在象形字基础上滋生出来的字称作“字”。后统称文字,又引申为用文字写成的东西,如字体、书法作品、书信、便条等。“字”又引申指人的别名,一般与人名用字的意义相关。
会意兼形声字。“字”字未见于商代甲骨文,但见于商金文。商代金文(图1)和西周金文(图2)的“字”都是宝盖头“宀”下一个“子”。“子”,甲骨文金文像婴儿形;“宀”,甲骨文像房屋形。“字”的构造就是模拟孩子出生于屋内的样子,篆书(图3)即由来于此,隶书字与楷书字虽然笔形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结构仍是原样。“字”由“子”与“宀”会合示义,而“子”与“字”音近,则兼带表音。
“字”以屋内产子之形而以“子”所兼表之音示“生育”之义,并由此本义派生出引申义。如《易·屯》说,“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山海经·中山经》说,“……名曰黄棘,黄华而圆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论衡·气寿篇》说,“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不字”“字”“疏字”,指的都是怀孕生小孩的事。
由怀孕生育之义引申,“字”又可表示抚育、教养。《汲冢周书·本典》:“字民之道,礼乐所生。”意即教育百姓,礼乐是其根本。《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其)子。”“字”义为抚育。
女子要生育,首先得许配于人,出嫁。故“字”又引申为许配、嫁。古典小说、戏曲作品中常见的“待字”“未字”“字人”等语,“字”指的便是女子出嫁一事。
早在先秦,“字”也用以指标记语词的符号。如《商君书·定分》:“有敢勤定法令,增损一字以上,罪死不赦。”作为文字的“字”,也是“生育”一义引申的结果。现代人所说的文字,不论古文字或今文字,都是个总体的概念,统指记录语言使之得以传诸异时异地的符号体系。但如细加分辨,文与字又有所区别:独体的、无可分解的称“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相结合而成的称“字”。好比妇女生小孩一样,“字”是由“文”孳乳繁衍而来的。关于这一点,许慎《说文序》分得很清楚:“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姑且撇开仓颉作书之传说不论,单就文字创造过程而言,说先有文,后有字,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不过,在实际使用中,文与字并无严格的区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口语中,“字”实际上包括了“文”——不论文或字均称“字”。如说“写得一手(笔)好字”“字字珠玑”“遣字用词”“字斟句酌”“字面”“字眼”等等,“字”就不分什么独体或合体了。“字”指“文字”,则又派生出一些引申义:或指“语词”,如“咬文嚼字”;或指“字音”,如“字正腔圆”;或指“字体”,如“篆字”“颜字”;或指书法,如“工于字画”;或指“字据”,如“立字为凭”。
除了生育的“字”和记录语言的“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字”,即所谓名字的“字”。人有“名字”,同“姓”相连,标志本人,区别他人。今人所说“名字”,通常只是指“名”,而“名”和“字”实际是分别指一个人的两种称呼。“字”和“名”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或义相同,或义相近,或义相关,或义相对,或义相反,这样,“字”就是由“名”的含义生发出来的。“字”与“名”互为表里,因此“字”也称“表字”。在古代,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没有“字”;在现代,普通人们也只起“名”而不另起“字”。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四】【子部】疾置切(zì)
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聲。
“乳也”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㹌。引申之为抚字,亦引申之为文字。《叙》云:“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从子在宀下”注:会意。
“子亦声”注:疾置切,一部。
疾置切,去志從 ‖ 子聲之部(zì)
字,《春秋説題辝》曰:“字者,飾也。”《説文》:“乳也。”又愛也。疾置切。六。
【寅集上】【子部】 字
古文:𡥜、𥤪
《唐韵》《集韵》《韵会》疾置切。《正韵》疾二切,並音自。《说文》:乳也。
又爱也。《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周礼·地官》郑注:小国贡轻,字之也。《左传·成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又文字。字者,孳也,六义相生无穷也。黄帝臣沮诵仓颉,体卦画,摹鸟迹,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周礼·春官·外史》:周礼春官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称曰字。
又名字。《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又女子许嫁,筓而字。注:亦成人之道也。
又女许嫁曰字。《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又畜之牝者能孕字,故谓牝曰字。《史记·平准书》: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亦作牸。
又姓。《正字通》:宋廉州判官字谔。
“宀”扁、窄,“子”大、宽,“宀”盖住“子”。“宀”,首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端。“子”,㇇与」相接于田字格中心;」的钩与首笔点垂直对应;长横从横中线左下方起笔,略向右上斜行。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