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排印学

更新时间:2024-05-21 17:31

字体排印学,或字体排印(Typography),是一种涉及对字体、字号、缩进、行间距、字符间距进行设计、安排等方法来进行排版的一种工艺。在数码技术普及之前,字体排印是一项专业的工作,数码时代的来临使字体排印不像从前仅由排字印刷方面的技术工人完成,而更被图形艺术家、艺术指导、文书人员甚至儿童广泛使用。

语源及范围

英文Typography来自希腊语τύπος (type,意为“符号、象征”)和γραφία graphia(意为“书写”)。

在当代,字体排印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范围相当广,包含了文字设计及其应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排版、字体设计;手写体、书法;街头涂鸦;碑铭和建筑用字;海报设计和其他大面积文字应用(标语、布告板等);商业交流及推广;广告;标记和标志(Logo)用字;以及影视中的动态文字等等。

可读性易读性

可读性易读性经常被混淆。

可读性

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它关乎这种语言本身的难度,而非其外观。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包括词句的长度,以及非常用词的出现频度。

易读性

易读性描述的是排印文本阅读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它和语言内容无关,却与印刷或文本显示的尺寸和外观联系密切。

对易读性的研究涵盖诸多的因素,例如字号,字体设计(比如,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斜体和正体的区别),行长,行间距,色彩对比,右边界的设计(例如,右边界完全齐行vs简单的左对齐,以及是否采用连字符)。虽然对易读性的研究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发布,但普遍的共识是:人的阅读过程惊人的强悍,以至于几乎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比较研究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或者齐行与不齐行,到底哪个更好,始终无法得出定论。不幸的是,当印刷和显示技术发生巨大变革(如激光照排和PC屏幕显示)的时代来临时,易读性研究的风潮已经过去,导致(易读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只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

易读性一般通过阅读速度来衡量,用阅读理解的得分来检验阅读效率。比如,在19世纪30-60年代发布了著名研究成果的Miles Tinker采用的是一种阅读速度测试,其检验阅读的效率的方法是让受试者在文中寻找前后不一致的字眼。

现今的易读性研究基本上仅限于某些关键性事务,或是某些特定设计方案的测试(如开发某种新字型时)。这些关键事务包括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字型(或者说字体fonts),还有高速路标识,以及其他易读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场合。

大部分的易读性研究著述都多少缺乏理论基础——各种(影响易读性的)因素都单独地或者组合起来进行测试(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但许多测试在执行的时候都缺乏一个阅读模型或是视觉识别模型。一些排印人员认为,词的整体形状对于易读性而言至关重要,而逐个字母的识别(有时称为相似字母间的识别)是错误的、无足轻重的,或不完全的。对两种模型的区分研究更倾向于相似字母间的识别,而后者已经被认知心理学家所广泛认同。

共识

在易读性研究方面达成的共识包括:小写字母的文本要比全大写字母的文本易读,大致是由于小写字母的结构和词语形状更容易区分,特征更明显——带有延展性的笔画(ascenders上伸笔画, descenders下伸笔画、以及其他伸展性笔画部件);标准体字形(正体Roman)的易读性要优于斜体;对比很重要——不要有那些耀眼的发光效果;在黄色/奶油色底上使用黑色文字最有效;阳文(白底黑字)要比阴文(黑底白字)易读;在识别过程中,字母的上部形状要比下部形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字母间距、词间距和行间距太密集或太松散也会降低易读性。充足的行间距可以隔开每行文字,使得眼睛容易区分上一行或下一行。设计糟糕的字体,以及过密或过松的排版都会导致糟糕的易读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