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更新时间:2023-08-30 22:12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写作于1946年的哲学论文

内容简介

文章首先简要说明了什么是存在主义,之后指出它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并澄清了各种无意的误解和恶意的歪曲。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对于存在主义的诸多责难,第二部分则简要说明了什么是存在主义,而第三部分主要对第一部分提出的责难进行补充,并进行回答并修正误解。

创作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被异化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继《存在与虚无》在1943年发表之后,萨特的学说在欧洲广大的范围内引起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和其他的学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包括基督教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流派都提出了各自针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其中最主要的集中在对存在主义“悲观”态度的误解上。为此,萨特在1946年专门撰写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回答这些责难,并修正人们对于存在主义的误解。

作品思想

什么是存在主义

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仍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抗拒。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在第一位: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和流溢,人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我是人”;“人”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是”的状态,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要凸显并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是”,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去“是”。在这一语境中,“存在”与“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颠倒过来。就是说,不是本质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指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因此他使用‘本质’一词作为在其自由创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的确,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因而人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并怎样生活;否则,人就只能像物一样存在,也只能去过一种机械的和物质性的生活。基于这一观念,萨特便将存在主义指向了人性自由,并展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可能;进而名之为“人道主义”,因为存在主义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或者说:“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此外,存在主义强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而这也是存在主义主要为世人指摘的方面。

但是存在主义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个,它所关心的是行动,是承担。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也就是“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存在主义强调无神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萨特否认上帝的存在,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是人可以实现自由选择的必要条件。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人在作出选择之前是没有一个既成的道德,没有模板给他铸模的,因此他的选择是自由的。而基督教强调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明显违反了这一点,他们划定了是非的界限,意味着人们在选择之前就已经受到了是非的限制,受到了约束,所以选择也不是自由的。因此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为了存在先于本质,为了自由选择,上帝必须死,这样人们才能实行自由选择,“人(Person)才能成为人(Man)”。

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随机的 ,胡乱的选择,因为人在通过选择创造自我时必须承担责任。萨特认为,既然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是推诿责任的对象,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人本身的行动。而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因为人在模铸自己的形象时,也会难以避免地为社会提供榜样和参考并影响整个社会。而人无时无刻不要面临这种“选择承担责任”,因此“人生是痛苦的”。这也是存在主义的先进之所在。

误读的原因及回答

在存在主义哲学思维观照下,存在主义文学透露出鲜明的哲理探索倾向。它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仅仅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

在这种“非理性”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家作品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呈现人生状态中的焦虑、担忧、沉溺与荒谬时却惊人地一致。通常情况下,文学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不强,描写中充斥着大量的存在与意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等哲学意象。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中,疏离与荒谬是必然的,存在是丧尽内容和不确定的,并因而是不可说出的,尽管如此,人却无时无刻地趋向它。世界是荒谬的,人必须忍耐一切,以至于对一切荒谬形成习惯的态度,人的存在才能达到自由。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理解存在主义的作品,存在主义作为一件新的事物,人们却往往还是倾向于用传统的方法对存在主义文学作出解释,其解释是谬误的,勘测到的是片面的都是必然的。正如有天主教徒批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主义者“忘记婴儿是怎样笑的了”,但是实际上却没能理解,存在主义强调的不是感受和境界,而是选择和行动。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出现就是针对人们对于存在主义的不当理解。

存在主义的误读有几种:第一,在历史上,曾经有人把存在主义看作是宣扬人应该无所作为的绝望的生活态度。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无望,因为解决的路径被全部窒息,人们的所有行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存在主义只能是倡导人应该无所作为的悲观理论,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第二,存在主义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之上,抹杀了人性的统一性,把人类看成是孤独的个体,不与任何外界取得联系。第三,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的存在主义。基督教认为存在主义否认了上帝为人们立下的清规戒律和价值学说,那么存在主义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意愿行动,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后任何人的观点和行动都无法得到申诉。第四,存在主义过于强调人性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好的一面。

萨特针对这些对存在主义的错误理解,试图阐明存在主义的真正含义,为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萨特认为人们并不明白真正的存在主义是什么,而只是随便地使用这个名词。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实质上是强调人生何以可能的学说,“这种学说还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动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在内。”

首先,存在主义并不真正关心绝望和痛苦,而是关心绝望和痛苦的原因。存在主义者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悲剧,而是因为“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存在主义者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这将意味着人存在之前并不存在着人的形象和模型,换言之,人在创造自己之前是不存在道德,不存在约束的。因此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中,上帝必须死,这个学说必须是一个无神论的学说,以排除先行的道德和框架对自由的约束,才能保证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成立。而正因为没有先行的道德和概念进行约束,做出行动的人没有“法律”蓝本可以对他的行为提出申诉,人才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且是对全人类负责。因此,存在主义者并不是行动和选择并不是仅仅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在责任的压力下进行的。其次,萨特强调,人在作出行动时,他默认了自己的行动是被认可的。他作出了自己认为对的选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为社会提出了行动的规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因此倘若后来“人人都这样做”,那么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虽然事实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一个人应当永远如此扪心自问,因为这是一种责任,而拒绝或者回避就是在逃避责任,拒绝和逃避又在无形中否定了自己行动的价值,因为这样一来行动的正确性就存在嫌疑了。因此这种作为自由选择的代价就是要承担责种责任,而这种承担责任伴随的将是“痛苦”。而所谓的“绝望”也不是因为悲剧,而是存在主义者认为人应当“征服自己,而不是征服世界”。一个人应当将自己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换言之,一个人不应该去关心与自己行动无关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上帝和先天的规划能使世界和所有的可能性适应他的意志,因此当一个人行动的时候不应该对这些无关的可能性报有希望,因此才说存在主义者是“绝望”的。此外,对于存在主义扬恶方面的批评,萨特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许多社会的格言、无政府主义还有人们嘴里常常念叨的“人都是一样的”都突出了人性之恶,因此唯独当存在主义谈及到这些的时候提出批评是不公平的,存在主义归根结底是为了为人类打开可能性,而正是这种先进性令他们的论敌感到恐慌。

存在主义是为什么人道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反对有神论,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萨特真正的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它揭示了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在最大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给个体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萨特的这种思想激励了个人不断地发展进步,努力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不仅如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也给那些处在困境和磨难中的人以希望,告诉人们,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让他们对重新行动,创造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报有绝对的信心,尽可能地去创造想要的人生。它强调个体的自由,认为“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它提出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人如何成为可能的途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鼓励人类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每个人的自我超越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的不断自我超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行动,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哲学。

作品影响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存在与虚无》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存在主义学说,并解答了关于存在主义的疑问、误解和歪曲,是对《存在与虚无》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研究萨特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