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27 18:17
《存在心理学探索》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作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共六编十四章。第一编为“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其中第一章分析“一种新的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第二章讨论存在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启发。第二编为“成长和动机”,其中第三章分析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之间的区别;第四章讨论安全与成长之间的关系;第五章阐述认知需要与畏惧动机两者间的关系。第三编为“成长与认知”,其中第六、七章讨论高峰体验时的存在认知特点;第八章讨论存在认知可能导致的副作用;第九章分析人的“抗拒类化”的特征。第四编为“创造性”,其中第十章讨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特点。第五编为“价值”,其中第十一、十二章讨论价值及其与成长、健康的关系;第十三章提出健康即是超越环境,依内心的指引而行动。第六编为“未来的任务”,其中第十四章探讨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命题。
《存在心理学探索》由作者在1954—1960年间的各种讲演稿和已发表过的论文汇集而成。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第一版前言中首先说明了他为什么更多的用“自我实现”而较少用“心理健康”这一术语。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强调了人的生物学基础,较少受时间、地域的影响,与文化的相关较小并且具有经验的内容和操作的意义。他强调指出他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是利他的、献身的、超越自我的、社会性的人。他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派是既尊重又不满,想抽取两者的合理内核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真理。他还对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不满,认为传统的科学忽略了对美、价值、道德等人类生活的研究。他指责这种科学已走进了死胡同,而且在撕裂、践踏事物,是对人类的一种威胁。他建议建立一个有助于人的科学。要人们重新理解科学的本性、方法和目的。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成是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开辟了心理学的新方向,是心理学的第三种选择。他还提出,人本主义心理是向更高级的、超越个人和人类的、以宇宙为中心的第四种心理学的过渡。人本主义的科学是通往美好世界的必要和最好的一条道路。最后,他说:“如果在一个简单句中表达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意味着什么的话,我要说,它是哥尔德斯坦(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以及各种心理动力心理学)的结合。”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是最终实现物的内部天性,它们是潜能,它们是软弱的,容易被战胜、被压抑。它们可以是人类共有的,也可以是个人独特的特性。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探求这些内部天性。尽管它经常被压抑和忘记,可它总是无意识地潜伏着,很少消失或消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己创造自己。内部天性若被压抑、受挫,就会引起疾病,就会使得心理不健康,就不能健康成长。只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是受挫,人才能达到健康和自我实现。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吴忠希:在该书中,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要、发展需要、潜力和自我实现等思想进行了阐述。这些思想从心理学上巩固了对人性的信念,强调了人的尊严。马斯洛心理学对于当代管理心理学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至1957年在哥伦比亚学院、1951至1969年在布朗西斯大学任教,并任心理学系主任。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年去世。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主要著作有:《变态心理学》(1941)《论动机》(1943)《自我实现的人》(1954)《动机与人格》(1954)《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1957)《科学的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