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圩子旧址

更新时间:2023-08-31 07:06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区主要由邓小平旧居、陈毅旧居、张震旧居、大食堂及会议室组成。由于旧址原有建筑均为泥墙草顶建筑,长期受风雨浸蚀,且年代久远,旧址建筑损毁较严重。

简介

坐落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距市中心约7公里,由蚌官路可直达,约需1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是蚌埠市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绘制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圩子,邓小平的“一支笔”刻划在我们心中的记忆,将使沉睡多年的孙家圩子变成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圩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贯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红色旅游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2001年5月张震副主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进行过视察,并对修复总前委驻地旧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

背景资料

1949年元旦前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粉碎美国国民党划江分治的阴谋,党中央适时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决定成立渡江战役总前委,全面负责指挥渡江战役。

经中央批准,渡江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1949年3月22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前方机关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进驻到蚌埠东南的孙家圩子村。

1949年3月下旬,粟裕停止疗养,由济南经徐州返回三野指挥机关。此时,三野指挥机关已与华东局、总前委一起南下,进驻蚌埠东南的孙家圩子。1949年3月28日早晨,粟裕到达孙家圩子,当天下午就听取了张震参谋长的汇报,进一步研究渡江作战方案。他们分析渡江作战准备情况和客观条件,认为在我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在100多公里战线上实行宽正面渡江作战,敌人防线空隙甚大,兵力强弱不等,防不胜防,我军一处成功,其他各处即可继续生效。只要准备更充分,组织得更好,对各种意外情况有应付办法,则渡江成功是有保证的。渡江成功以后,力求苏南和皖南两方面迅速东西对进,打通联系,集结兵力,形成对南京的包围,对沪杭及赣东警戒,先争取解决南京问题,再逐步解决沪杭问题。决定将主渡方向选择在江阴、扬中地段,以求迅速截断京沪交通,切断南京周围之敌退路。总前委与华东局决定,三野前委继续由粟裕主持,并率领三野指挥机关按原计划东移苏中泰州地区,统一指挥三野全部渡江作战。3月30日,以三野前委名义将三野渡江作战准备情况和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二野,同时发出《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2号)。

1949年3月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于4月15日全线渡江作战,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达成渡江,实行战役展开;第二阶段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分为三个突击集团,东路突击集团由三野第八、第十两个兵团组成,中路突击集团由三野第七、第九两个兵团组成,西路突击集团由二野3个兵团组成。东、中两路(4个兵团)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两路之具体作战部署,第七、第九两兵团之东进路线,均由三野首长以详细命令规定之。《纲要》强调指出,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中、东两路主力必须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这个《纲要》于4月1日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刘伯承、张际春、李达。4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1949年3月22日—4月5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粟裕、张震、张爱萍等革命先辈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三野等四大机构进驻孙家圩子,对渡江战役进行了精心的部署。

1949年3月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比较,总前委接受了时任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的建议,1949年4月初邓小平和陈毅率领总前委机关转移到合肥以南的瑶岗村主持全局,刘伯承主持二野前委指挥西集团作战,粟裕主持三野前委并直接指挥东集团作战,谭震林指挥中集团作战。

历史文物

1949年3月22日,蚌埠以南的弹丸小村孙家圩子,显得异常热闹。从清晨起,己有几十辆吉普车驶进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从战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解放军将领们,在解放了大批中等城市后,仍习惯于在沿交通线的乡村建立指挥部。时至中午,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全体成员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和二野、三野兵团司令员们及参谋人员先后到达这里。此前,中共中央军委已决定,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渡江战役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意图,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由粟裕、谭震林、刘伯承分别指挥的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分路突破国民党军江防。

在邓小平旧居里,孙家圩子村书记指着院子里的一个水缸告诉记者,当年邓小平住在这的时候,尽管天非常冷,还是坚持用冷水洗澡。在作战会议室的墙上,还挂着当年作战用的地图。

张震就住在我家隔壁

74岁的孙本忠老人说,“当年我14岁,张震便住在我家,邓小平住在我四爹爹家,陈毅住在我三爹爹家。” 60年前的事,孙本忠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村子里来了好多解放军,要住我们的房子。”孙本忠说,他家总共有6间房子,后三间便住了部队的人。当时,前后院都站了三道岗。“我们家一共十几口人,只有我一个人能进后院。”孙本忠说。

孙本忠现在还记得自己当年和张震儿子打架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天天都一块玩,经常打架。”老人乐呵呵地说,“他打不过我。”

孙本忠老人说,解放军对村民非常好,每天早上都为他们打扫院子,有时还拿好吃的东西给孩子们吃。孙本忠告诉记者,张震还送过他一条皮带。“那是一天早上,我系裤带时,裤带是用绳子做的,一用劲,绳子就断了,张震看见了,就随手拿了根军皮带给我。”孙本忠说。

让孙本忠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村子里第一次用上了电灯。“那时村子里有部队带来的发电机,整个村子都用上了电灯。”孙本忠说。

60年前的孙家圩子村可谓将星云集。

当时的孙家圩子由东、西两个自然村庄组成,约有50户人家,时属凤阳县徐桥乡,在蚌埠市区南偏东约11公里,南达长江前线170公里,位于高约160米的西芦山的南麓,东北方向有连绵起伏的崂山、耐山、龙旦山、大曹山、小曹山、庙山、窑山作为屏障,一条名为山涧湾的小溪穿村而过,并有一条简易公路连接南北,可北达皖北交通枢纽蚌埠,南通淮南铁路线上的武店。这里易机动,极隐蔽,既可避免遭受敌机空袭,又便于集中指挥,是战时军事机关驻扎的理想地点。

1949年3月20日,总前委先期到达的设营人员就已到达这里,为机关和首长的进驻进行前期准备。他们在村民的帮助下,架电线、借用具、支灶台、购柴草,并准备好了房子。

1949年3月22日下午,到达孙家圩子的邓小平、陈毅、谭震林分别住在孙敦荣、孙敦兰、荣克先家,张震、唐亮和稍后到达的粟裕分别住在孙敦其、孙乃和、荣夕传家。电台、电话总机设在孙敦海家。

三野司令部作战室设在孙本汉家,墙上四周挂满了地图。在这里常住的有华东局的办事机构和三野的司令部、政治部等工作部门,一时有上千人之多,连附近的村庄也住满了部队。令大家高兴的是,机关驻地第一次用上了电灯,发电机是在淮海战场上缴获的,机房设在荣夕功家院内,灯光通宵明亮。

孙家圩子,这个淮河岸边的普通小村庄,一时齐聚了一批当代中国的军事家、政治家,并一度成为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政治决策中心。

1949年4月初,粟裕、张震等率三野机关离开孙家圩子,到达泰州以南的白马庙。邓小平和陈毅则坐着一节“闷罐车厢”率总前委指挥机构由孙家圩子移驻肥东县瑶岗村,指挥渡江战役。

历史影响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社会反响甚好。通过展览教育了当代干部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发展好党的各项事业,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扎实工作,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公仆。通过展览让未成年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革命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现已成为蚌埠市最具影响的红色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纪念活动

2022年4月,武警安徽总队蚌埠支队官兵先后来到蚌埠市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