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1:38
孙家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伊河南岸哼呼崖的崖头之上,因山洞离孙家住户较近,故称孙家洞。孙家洞遗址洞口呈扁长形椭圆状,洞口宽2.65米,高0.7米。
孙家洞遗址是在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
2012年5月,洛阳市文物考古院和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对孙家洞遗址进行发掘,2012年9月底基本结束。
2012年9月26日下午,整理钙化胶结块的第十水平层时,发现了3颗人类牙齿,包括2颗臼齿和1颗乳齿。
2012年10月16日,整理淘洗的化石标本时又发现2颗人类牙齿,同样出土在第十水平层,包括1颗乳齿和1颗门齿。
2012年10月18日上午,淘洗第十四层化石标本时,又发现1颗人类臼齿。
综述
孙家洞遗址原洞口呈扁长形椭圆状,洞口宽2.65米,高0.7米,洞深约10米左右,最高处约有4米,最低处约有2米,洞内又分数穴,高、低、粗细、大小不等,变化复杂。较难出入。现用进出的洞口是由山体裂隙扩展而来,宽0.2~0.85米,高1.7米,在原有洞口下方7米处。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前厅长约5.2米,宽约3米,后厅长2~4.1米,宽约6米,前后两厅之间的连接通道大约2.5米。
地层
孙家洞遗址发掘面积3平方米。发掘区地层共分为4个大层,其中第1层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①a层:角砾层。厚0~1.1米,不规则灰岩角砾,风化较弱,碳酸盐胶结程度高;
①b层:含粉砂角砾层。厚1.1~2.0米,灰岩角砾多为不规则状,呈堆装聚集,局部粉砂含量较高呈透镜体状;
②层:褐黄色含砾粘土质粉砂层。厚2.0~2.8米,含少量灰岩角砾,胶结程度低;
③层:含粉砂角砾层。厚2.8~3.4米,角砾多为不规则状,弱风化;
④层:褐黄色含砾粉砂层。厚3.4~4.6米,含较大灰岩角砾,表面风化严重。
综述
孙家洞遗址发掘有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动物粪便化石等。
动物化石
孙家洞遗址动物化石种类丰富,有中国鬣狗、肿骨大角鹿、李氏野猪、葛氏斑鹿、熊、大熊猫巴氏亚种、梅氏犀、貘、狼、獾、竹鼠、豪猪、刺猬等。此外该遗址还发现较多的动物粪便化石。
古人类牙齿化石
孙家洞遗址发掘古人类牙齿化石共6枚,包括1枚前臼齿、4枚臼齿和1枚门齿。前臼齿和臼齿尚未完成发育,其中有2枚牙胚在牙床中尚未萌出,3枚已萌出,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冠仅轻微磨耗。前臼齿和臼齿咬合面结构复杂,区别于现代人和晚期智人,具有原始性,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相近,属于未成年个体或幼年个体。门齿完成发育,有一定程度磨耗。
石制品
孙家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有少量石英砂岩和岩浆岩。打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显示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比较粗犷、原始的一些特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认为,孙家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层位明确可靠,保存完好,同意将其定名为“直立人栾川种”,简称“栾川人”。
栾川人的年代与北京猿人相当,属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时期,73万年~12.8万年历史。中更新世是探索直立人演化及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期,已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资料很少,空白还很多,所以任何一次直立人化石的发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孙家洞遗址“栾川人”的发现,不仅提前了中原地区有古人类生存的历史时间,也使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链条更加完整。
孙家洞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而以往在河南淅川、南召、卢氏等地发现的人类牙齿和头骨化石则没有明确的地层,孙家洞遗址人类牙齿化石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在中更新世时期有明确地层出土的直立人牙齿化石,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及演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该遗址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栾川又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对于研究中国中更新世时期该过渡区域动物群的种类及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孙家洞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孙家洞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12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2月17日,孙家洞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孙家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伊河南岸哼呼崖的崖头之上。
自驾:自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孙家洞遗址,路程约10.8千米,用时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