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8 10:35
孙致弥(1642—1709),原名翔.字恺似,又字松坪,孙元化之孙。八都人(今属高桥地区)。家贫好学,才情藻逸,尤长于诗。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游都门,遂以国学监生假二品服,为朝鲜副使,购藏书,辑其国人诗为《采风集》。是年,中顺天乡试。二十七年(1688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以蠲漕议,几狱。阅十年复职,四十一年(1702年),典试山西,授编修。寻充《佩文韵府》总裁,历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其纂修勤且久,考核详慎,书垂成而卒,年68。致弥慷慨乐易,好奖掖后进。书法逼似董其昌,诗词跌宕流逸,与陆元辅、赵俞、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称六君子。累官至侍读学士。致弥工于诗,兼善书法。稿巳散佚,张鹏翀得其写本,选为祆左堂集六卷,续集三卷,及词四卷,(均清史列传)刊行于世。
孙致弥出生城内。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玄烨,和诗40首。受赞赏,赐国子生、假二品。是年中举,任朝鲜副使,辑《朝鲜采风录》3卷。二十二年康熙南巡,与修《记事》,被康熙赞许为不可多得之才。二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年,康熙下诏蠲免地丁,户部以嘉定已行折漕坚不蠲免,致弥慨然请命。事成被诬下狱,株连300余人。三十年出狱,留京编纂《盛典》,10年告成复职,任山西副考官。寻授职编修,升右春坊右中允,调为侍讲,擢侍读学士,总纂《佩文韵府》,书将成去世。
著有《杕左堂诗集》、《杕左堂续集》、《乐在堂稿》、《未申集》、《别花余事词》、《梅诉词》、《初琴词》等。
其书法酷似董其昌,所传皆为奇品。诗词豪放,流丽清逸。与邑内陆元辅、赵俞、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等称为“六君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皇帝下诏减免地丁税,但户部却以嘉定已实行折漕为理由,坚持不同意减免,相比邻县,嘉定的税赋负担又要高出许多。
时任嘉定知县的闻在上尽管非科举出身,因精明能干,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吏员擢升为嘉定知县,他勤政爱民,是一位清官,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和民生利益,他与嘉定生员张凝祉、汪燧实商量后,决定派代表赴京向朝廷申辩理由,争取嘉定与苏松太的其它县同等待遇。嘉定代表到北京后,受到嘉定籍新科进士孙致弥和赵俞的热情接待。孙致弥还为嘉定代表在京中活动上下打点,垫付了一笔三万七千两银子的巨款,此款系孙致弥从公款中借出后垫付,事后嘉定乡绅们立即筹款汇至北京予以垫补。事情办得还算顺利,朝廷批准了嘉定的诉求,嘉定上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之际,居心险恶的奸民曹明、陶京却上书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诬告参与折漕的有关人士是“抗税骗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朝廷震怒,当场逮捕了36人,株连300余人,闻在上、张凝祉以策划抗税骗款罪,被判斩首;孙致弥以支持闻、张,挪用公款罪,被判“监斩候”;新科进士赵俞等二十余人分别被革职、革去功名,或受到狱关押等刑罚,酿成了震惊朝野的惊天大案。幸亏此案在刑部、大理寺复议时,发现疑点重重,建议暂缓执行。3年后,终于查明真相,至康熙三十年(1691)获平反昭雪。
孙致弥出狱后,撰写了《述初折七贤事迹略》一文,文中说折漕之士“朝夕图维”、“奔走朝野,筹所以全疁邑生灵者三十余年,焦劳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