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22:40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和悌应是‘仁’的根本。”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比较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骞偶一称字,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会意字,上老下小。喻为承上启下,传承之意。也指受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怜爱,古时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后渐渐引申到平辈、同龄之间互相的友爱、怜爱。
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爱兄弟。“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