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3 08:07
释文
……丙申,月建临卯,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乃改名为琁,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ー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思,心┘……其辞曰:┘……结。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中夜奄丧,┘……茕,忽然远游。将即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期。痛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渊,亦遇此灾。守善不振,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罹。┘……覆。恨不伸志,翻扬隆洽。身灭名存,美称修殇。勉崇素意,┘……皓,流惠后昆。四时祭祀,烟火连延。万岁不绝,勋于后人。┘……失雏,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流河,世所不闵如┘……
〔时〕武阳主簿李桥字文平。书佐黄羊字仲兴。┘〔主〕记李昺字辅谋。钤下任骡。┘
谢崇基跋
碑在昭通郡南十里白泥井马氏舍旁,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出土,同里胡茂才国桢为余言之,因偕往观,石高五尺,广二┘尺八寸,侧刻龙形各一,下刻物形若龟蛇。其文辞古茂,字画遒劲,方之滇中古刻,远过两爨诸碑之上。虽碑首断阙,┘间有泐痕,年代无考,然以文字揆之,应在汉魏之间,非两晋六朝后物,洵可宝也。遂移置城中凤池书院藏书楼下,┘陷诸壁间,以俟博雅嗜古君子鉴订焉。是岁十一月朔日。郡人谢崇基跋。┘
附记
①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行首缺7字。
②首行有“孟广宗卒”,次行则称“广四岁失母”,不称“广宗”而称“广”。对此,现代书法家谢饮涧类比《景君碑》碑阴题名的“故书佐东安平阆广,字广宗”,认为碑主初名广,字广宗。
(说明:……,表示若干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补字;┘,表示分行。)
据碑文记载,碑主受《韩诗》、通《孝经》后,大概是有感于《诗经·卫风·木瓜》,欲比德于玉,于是改名为琁,字孝琚。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而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官员刻《孟孝琚碑》并送他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
对于碑的刊刻时间,从碑的形制、文体、书体看,可以断定刻于汉代。碑文首行有“丙申,月建临卯”,是碑主死亡日期,汉代行夏历,正月建寅,“月建临卯”就是二月的意思,则上面的“丙申”二字是碑主卒年。而汉代共有8个“丙申年”,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对此,清代史学家王仁俊认为刻于西汉而不注明具体年月;近代书法家袁嘉谷、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等认为刻于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近代金石学家吴士鉴认为刻于东汉而不注明具体年月;清代官员黄膺、近现代文献学家方树梅、近代教育家袁丕钧认为刻于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认为刻于汉桓帝、汉灵帝之际;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文认为刻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先认为刻于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后改订为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近代书法家陈伯陶、近代文史学家吴其昌、现代书法家谢饮涧认为刻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近代书法家赵藩认为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诸多说法中,多数学者倾向于碑刊刻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或其次年(公元157年)。
风格
风格上,《孟孝琚碑》中文字的书写还在剧烈的变化发展时期,其书法之中篆书、隶书、行书甚至楷书也夹杂其中。如第四行“癸卯”二字的结体中可见不少篆书体的方法,“卯”字可以说是篆书体的隶书化写法;第六行“气”字除结体上有一些篆书体的意味之外,其用笔上还夹杂有许多民间文人结体随意、书写放浪的特点;第七行“风”字内部采用汉代碑文中绝少见的写法,不从“虫”而写作“巟”,充分地表现出了“风”是空气流动的主要内涵,“渗”字右旁在几乎完全使用了篆书体的结构;第十一行“昆”字最上一横画极具夸张的向上拱去,两边竖笔则各向内斜插,写法既有隶书的特点,又有篆书的味道,“烟”字右旁下部的“土”两横画两端都向上翘着,形如“出”,极有情致。单独来看,碑上的文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变化多端,但总体上的行气、章法、布白十分整齐,并没有不和谐之处。
清代附生胡国祯:书法苍劲,文辞雅健,浑朴古茂。(《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一·金石考一》)
近代书法家赵藩:滇中贞石,两爨碑为最古,而此碑更先之,文辞书法,皆东汉人榘度,薶土中二千余年而始出,固将星风视之,惟惜上段阙文,无由稽考征信,然摩挲翠墨,疏古渊茂,固断为汉碑无疑也。(《汉孟孝琚碑题跋》)
清代官员黄膺:是碑结体方整,笔意圆劲浑朴,在篆隶间。……此石晚出,乃占汉碑第一,微独颠南瑰宝,亦寰宇希世之珍矣。(《汉孟孝琚碑题跋》)
清代史学家王仁俊:此碑文词𣶒懿,分法古疋,虽碑首段阙,年代无考,然以经术、舆地参证,碻为西汉时建,洵云南第一石也。(《汉孟孝琚碑题跋》)
近代书法家袁嘉谷:滇中古石,以两爨及王仁求、郑回诸碑为著,《孟孝琚碑》最后出恩安县,西汉物也,应定为滇中第一石。西汉碑海内罕传,传者多残石,或数字,或数十字,碑存字二百五十六,字字可辨,应定为海内第一石。……一曰字体。简朴古茂,与《五凤》《地节》石相类,非《永平褒斜石刻》《中岳泰室》比也。(《汉孟孝琚碑题跋》)
近代金石学家吴士鉴:惟审视字体,与《樊敏碑》甚为相似,当时西南徼风气渐染,故与中原碑碣判然不同也。……滇中古刻自二爨出土后,复得孟君碑以为之冠,足以炤灼炎荒矣。(《汉孟孝琚碑题跋》)
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西汉石刻世传至稀,寰宇之内仅《赵廿二年石刻》一,《地节》一,《五凤》一,《河平》一。今《地节》石且佚,此碑晚出,与《藨孝禹石刻》南北并峙,可谓瓌宝矣。(《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二·汉孟琁残碑跋》)
近代书画收藏家杨宝镛:滇友王、耿、胡三君万里邮书,见惠《孟琁碑》,证以翁大兴所谓由篆变隶之间,南海康氏以无批法者为西汉之说皆合,诚为西京剧迹,宇内瑰宝也。(《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一·金石考一》)
近现代文献学家方树梅:是碑隶法圆浑,铭词博大,决为当代老经师手笔,二千载后累累得数百字,为海内汉碑第一,金石家无不肃然起敬,亦孝琚不幸之幸也。(《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一·金石考一》)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①西京刻石传世者,不过四五,此碑存字二百六十,远非《赵王上寿》《五凤泮池》可比,真稀世之宝矣。(《饮冰室文集·汉孟璇残碑》)②碑中字体有绝类今楷者,可见书之变迁。其积以渐,其来甚久。谓其某体起于某时,创自某人,皆目论也。近岁流沙坠简出土,其中西汉之品,作楷势者尤多矣。滇南所出两碑,《爨龙颜》全用方笔,足破北方南圆之陋见。此碑可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系。(《饮冰室文集·汉孟璇残碑》)
近代政治家李根源:此为滇中第一宝物。(《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一·金石考一》)
近代文学家由云龙:此碑为滇石之最古者……至其字体,亦于《韩公铭》《尹宙碑》为近,亦不似东汉之初,杨守敬言更非《五凤》《地节》之伦类乎。……而是碑字结体方整浑穆,与《衡方》《樊敏》诸碑相似,其中“君”字、“石”字,几如出之一手,非西汉且非东汉初字体,一望而知也。……滇中石刻,两《爨》已为边方生色,更得此碑,距今殆千八百余年,又驾两《爨》而上之,足以征滇省文化输入之早,并非如后世人之见,动谓元以后始开化。(《定庵题跋·汉孟孝琚碑考正》)
《孟孝琚碑》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云南昭通白泥井出土,当年移置昭通城内文庙。后置放于昭通市内原地区实验中学,实验中学搬移望海公园后改为实验小学,后实验小学搬离现昭通大道与金鹰大道交叉口新校区,现为文渊小区。公元1965年,《孟孝琚碑》被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2006年5月25日,《孟孝琚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Ⅳ-51)。
《孟孝琚碑》的拓本主要有2种:
①清末民初拓本。第一行“息”字右上竖笔清晰可见,笔画与碑石边沿未泐连。第三行“改”字左旁顶上未连及石花。第八行“困”字左边竖笔未损断。左下方谢崇基跋完好无损。
②民国二十年以后拓本。谢崇基跋中已有数字损坏,第二行“形”字右下末笔损泐,痕如绿豆大小;第四行“月”字损,“跋”字左上“口”形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