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

更新时间:2024-09-19 10:44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历史沿革

孟庙始建于北宋景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守兖州后,寻访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

北宋元丰年间,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县城东郭。东郭之孟庙因“庙濒水亟坏,不四十年凡五经更修矣”。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

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的流传下来。

建筑布局

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5.4亩。孟庙为五进院落建筑,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为“泰山气象门”。

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于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

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

“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此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

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

主要建筑

棂星门

棂星门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

亚圣庙石坊

亚圣庙石坊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邹县知县章时鸾创建。石坊通高5.2米。4柱3门、柱为8棱,顶端饰以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3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云龙,一侧为蛟龙在海水中翻腾,悠然戏水。一侧为翼龙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石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亚圣木坊

亚圣木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邹县县令刘巍重建拓展孟庙时经过精心策划所创建。木枋位于孟庙垣墙之西,横跨于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式纪念性建筑,4柱3门,丹薨青瓦、飞檐翘角,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则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

泰山气象门(仪门)

“仪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进院五门

孟庙的第三进院落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述:“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 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

天震井

天震井位于“亚圣殿”前露台下的甬道东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竖一石碑,碑首题额“天震井”3字,碑文记载此井形成的始末:“读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东,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颜子井在陋巷内。独孟氏无以井传。康熙十一年春,庙前演剧,忽日响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地陷,有甓甓园痕,熟视,乃井也。噫!异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与颜氏、曾氏光照千古,天开斯井与三井并重,以见圣圣相符,后先一辙欲……于十二年为修庙取水之用。谓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以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庠生孟尚锦识”。井边石栏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亚圣殿

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为7楹、高17米,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下檐斗拱用七踩单翘重昂,上檐采用七踩三昂。四周竖立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时用于擎檐的26根巨型石柱,柱呈八角形体,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莲作承托。柱高3.05米,础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饰以浅线雕刻。门侧4根柱上南面阴刻云中翱游的双翅翼龙。其余各面皆刻有宝相牡丹花和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饰以玺贴金彩绘。

正面重檐间高悬1竖匾,上书楷体贴金大字“亚圣殿”,匾周盘绕着5条立体云龙。正中门楣之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1副巨型凸镌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亚圣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衮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旧制,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导青纩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绘制刺绣的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种图案),白罗中单,青缥撰裙,革带钩碟,大带蔽膝玉装,仞玉佩,晕锦绶,间施二玉环,朱蠛、朱履,神龛上有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横悬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钦赐“守先待后”金字巨匾1块。孟子神龛东侧神龛内供其弟子、利国侯乐正子塑像。

东西两庑

简称“两庑”,为对称式南北走向建筑。各7楹,高7.8米,长25.28米,进深8.35米。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代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贤先儒之场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厘定,东庑设神龛3座,从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韩愈、子叔疑、孙爽;西庑设神龛3座,从祀9人: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辅。

寝殿

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年),原为“邾国公祠堂”,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庙时改称“寝殿”,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龛内竖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

启圣殿

启圣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筑,高9.97米、东西横宽12.4米,南北纵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封祀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龛内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置“启圣邾国公之位”木牌位。

孟母殿

孟母殿亦名“宣献夫人殿”与启圣殿同时兴建。3楹、悬山式建筑,高7.8米,东西横宽10.89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祀孟母仉氏,神龛内无塑像,供“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东壁一小神龛内,有陪祀的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为北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所得,定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

致严堂

致严堂,原名斋宿所,是孟氏后裔祭祀前斋戒、更衣之处。元至顺元年(1331年),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后,孟子五十二代孙孟惟恭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倡议修建,以严思诚,即严肃、诚敬之意。殿堂为3楹,前檐出厦,硬山式建筑,高6.5米,东西宽10.27米,南北深7.45米。院内四周墙壁上镶嵌50多块重要碑刻。

祧主祠

祧主祠为孟氏家庙,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孙孟继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详。祧主,即远祖庙的神主。3楹,高7.45米,东西宽10.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时卿大夫五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兹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主。“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盖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绳绳继继,远溯华胄於两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观也”。祠门正中悬挂“孟氏大宗祧主祠”竖匾1块。

焚帛池

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

文物遗存

碑刻

孟庙东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

其中最有价值的 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均存放于邹城博物馆)

康熙碑亭位于承至门左侧,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碑座为一巨大龟状“赑屃”石雕。御碑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

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建国前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孟庙第四进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

石刻

孟庙内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

古树

孟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

古柏抱槐

孟庙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之外南北一字排列。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两树身干合为一体。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

藤系银杏

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有左雌右雄两株银杏树。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紫藤萝

桧寓枸杞

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洞槐望月

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树干下部一侧脱落腐朽,一侧古韵勃发,生长成宽2米左右的扁平树干,树干中部形成一圆筒状树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

价值意义

孟庙碑林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沿革变化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是中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碑林中,宋元丰六年(1083年),封赠孟轲的《尚书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对研究考证孟子的封赠及孟庙变迁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元至顺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亦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过积极作用,元亡后不再使用。这类碑刻是研究蒙、汉、藏各族文化交融历史的艺术瑰宝。

保护措施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