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16:35
孟昭丽,女,天津市人。祖籍大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印社社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教授。师承全国著名书画篆刻家孙其峰教授。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刊刻于多处碑林,其书法,四体兼擅,尤精于篆隶。书风雄浑苍秀。
大气磅礴,深具秦碑汉简之韵。绘画作品清新淡雅,格调不俗。在篆刻,刻字方面亦有很深造诣。曾三次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文艺广角”天津电视台“观众之友”河北电视台等都作过专题报道。
目 前已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集》、《书法艺术大成》、《名印大观》、《中国百名知名书画家精品集》、《诗书画苑》等多部专著中。瓷刻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刻字展”,“国际刻字展”,并著有“瓷刻艺术”一书。教学片“瓷刻艺术”讲座全国发行。蛋雕刻艺术曾在秦皇岛万博文化城展出,受到观者的高度评价。
《孟昭丽画竹》孟昭丽女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副社长。师承全国著名书画家孙其峰教授。多少年来,他对艺术潜心研究,执著追求。他不但在书法篆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对中国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情有独钟。他笔下的竹,有业内人士评价为:已神清,骨峻,韵丰,趣浓,穆穆煌煌,蔚为大观。欣赏她的画,不但具有坚实的笔墨功力,而且诗文隽永,昭丽女士款题很多都是自作诗,多以竹喻人,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竹,古往今来,名人雅士都喜欢。晋代王子猷爱竹,说:不可一日无此君耶。所以后世便称竹为君。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在竹中得到精神上极高的享受。特别是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把竹子的高风亮节,精、气、神做表率,后人仿之。所以历代爱画竹画家无数,画竹看似简单易画,画好它却很难,能画好竹的画家不少,但能创造的画家罕见。孟昭丽,一位天津女书画家,将自己对竹的感悟融入其中,其画作意蕴深远,形神兼备,所产生的异样之美、平实之美和生命之美,深深地打动了欣赏者的心灵。
竹的构成并不复杂,它是由竹竿、竹枝、竹叶三部分组成。但是它的枝、竿交错,竹叶交叠,形成疏密有致但又变化无穷的图像,使画家捕捉不定。虽然自古以来画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去摹写,也总结出了“个”字、“介”字、“分”字等要诀,然而画竹还是画家又喜爱又难攻克的一个课题。这一个个的“个”字、“介”字交叠起来,就像排兵布阵,又像围棋盘上的棋子,变化莫测,如果哪一个落错了位,就会痛失全局。因此画坛上流传有:“半生竹子一生兰”之说。可见画竹之难。
画竹是画家的基本功。每一竿、一枝、一叶不但要见功力,而且还得有姿质。孟昭丽师承全国著名书画家孙其峰教授,在天津被誉为“津门三才女”之一(与女画家梦玉、史玉被称为天津三大才女画家),在全国则有“京津才女”之誉。孟昭丽的画路很宽,然而一直以来,竹是她最爱的题材,因为她对竹充满了爱与崇敬,把画竹看成是神圣的事。她告诉记者,她在每画之前必先沐手,平心静气,然后作画。她说:“一幅好的画竹作品,无异于一首好诗、一篇优秀的散文、一曲动人的乐章。它是画家用心灵、用哲理去编织的人生感悟。画竹的过程就是画家自身化为竹的过程。”的确,一幅成功的作品,是画家多年心血的积淀。它不但要求画家有深厚的笔墨功夫,而且还需要画家处理好其中宾主、虚实、纵横、开合、疏密、远近、曲直、争让等各种关系。竹画家的工作好像是用毛笔挥写的哲学论文,所以历来人们爱画竹又怵画竹。
经过多年的学习,孟昭丽发现竹画家的艺术创作是运用哲理去分割块、面,用线条去编织图像、用灵感去营造氛围的工作。写竹的过程是完成黑与白、虚与实,躁与润、疏与密的对立统一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抽取竹之精神,写竹的挺拔向上、摇曳多姿,写竹的纵横交错、风摧不折。例如,清代画家郑板桥以竹画著名,他认为画竹是画画家胸中之竹,并非眼见之竹。写竹实际上是写人的气节、人的胸怀。因此,孟昭丽作画,强调一个“写”字。写画,是笔墨技巧,也是抒写性情,趋笔遣墨,随机运化,置陈布势,变化莫测。她在“写”竹之时,不复心存技法操运之累,而是信手皆法、沉稳爽利、如写篆籀,收放自如,不狂不躁、不急不迫、长锋柔毫,款款写去,似银河倒泻,又不失挺拔俏丽,观其作画是一种唯美的享受。
日积月累,春华秋实,孟昭丽的绘画技艺与日激增,名声也愈来愈大。1997年、1999年,孟昭丽在北京参加全国百名知名书画家大型笔会。2000年,其作品被收入天津电视台制作书画专题片“书画英华”第十八集。2002年,被收入天津电视台大型系列片“诗情画意”。2005年,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画展并由荣宝斋精品画廊出版了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孟昭丽画竹》。同时,孟昭丽的作品也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好评。2006年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其参拍的《青山滴翠岚气生》及《竹报平安》经各家追捧,最终以高价落槌,创当代女书画家上拍佳绩。
艺术是相通的。除却对绘画的痴迷外,孟昭丽对书法、篆刻、瓷刻等也颇有造诣,其书法,各体皆能,尤其擅长隶书,造型美观大方,笔锋苍劲有力,内涵丰富而又流动感强,在女子书法家中鲜有如此刚劲沉稳、雄浑朴茂、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其绘画,更是被行家认为融贯中西,既有对古典的传承,又吸收了西画的设色方法,融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其篆刻,从临习汉印始,到涉猎吴昌硕、赵之谦、黄牧甫诸家,再到她为之动心并潜心钻研的齐派篆刻艺术,她兼收并蓄,最终练就自身的有胆有识、敢于造险、善于化险的风格;其治印,追求线条的力度和文字造型之美。从不矫揉造作,也不刻意修饰,尽须单刀直入,创新而又有朴实野趣,颇具阳刚之气;其瓷刻,更是细腻生动,其瓷刻的工具、刀法都是自己独创,“瓷不惊人誓不休”的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孟昭丽在业内的名气也渐渐增大,可她仍像以前那样倾心感悟山水、虔诚地向前辈请教,在技法上、在修养上,不断地充实自己。她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处理好“出世”和“入世”两种心态。在浩瀚的艺术道路上,一定要耐得住“出世”的寂寞和清贫,要远离喧嚣和繁华,沉浸在纯粹的艺术世界里孜孜以求。但同时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入世”,给人以美感和新颖感,要“笔墨当随时代”。因此,孟昭丽生活中创作的作品多以“斗方”为主,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使得雅俗共赏成为司空见惯。
黄宾虹在《国画非无益》中说:“古之画家,不尽显贵。人之绝艺,恒出时艰。”孟昭丽以她甘于出世的艺术追求,却又并不摒弃入世的行动,为世人谱写着“丹青著意,金石注情”的艺术人生。
2011年12月15日孟昭丽应河北润和拍卖有限公司邀请,抵达唐山做客金古月现场挥墨
下面是现场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