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6 09:39
目 录
前 言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韦滔重序
卷 一
五言古诗
寻香山湛上人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若最幽与
薛八同往
宿天台桐柏观
宿终南翠微寺
春初汉中漾舟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耶溪泛舟
彭蠡湖中望庐山
登鹿门山怀古
�明禅师西山�若
听郑五�弹琴
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大堤行寄万七
还山赠湛禅师
秋登万山寄张五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
书怀贻京邑故人
�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示孟郊
山中逢道士云公
岁暮海上作
越中逢天台太子
泛舟经湖海
早发渔浦潭
经七里滩
南阳北阻雪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
送辛大不及
江上别流人
洗然弟竹亭
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
朱�在座
宴包二融宅
岘潭作
齿坐呈山南诸隐
与王昌龄宴黄道士房
襄阳公宅饮
同张明府清镜�
夏日南亭怀辛大
秋宵月下有怀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
家园卧疾�太祝曜见寻
田家元日
晚泊浔阳望香炉�
万山潭
入峡寄弟
宿杨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送吴悦�韶阳
送陈七赴西军
田园作
卷二
七言古诗
夜归鹿门歌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
寄之什
从张丞相�纪南城猎戏赠
裴迪张参军
登望楚山最高顶
�樵作
早梅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白云先生王迥见访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题长安主人壁
庭橘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云
鹦鹉洲送王九�江左
高阳池送朱二
五言排律
西山寻辛谔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陪卢明府泛舟�岘山作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同独孤使君东齐作
岘山送朱大去非�巴东
宴张记室宅
登龙�寺阁
登总持寺浮屠
与崔二十一�镜湖寄
包贺二公
本�黎新亭作
长安早春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
贺侍郎
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因寄蓟州
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荆门上张丞相
和宋大使北楼新亭
夜泊宣城界
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
探得�字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赠萧少府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上张吏部
和于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
都督韩公
下�石
行出竹东山望汉川
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
稽贺少府
送韩使君除洪府都督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卷三
五言律诗
与诸子登岘山
临洞庭
晚春
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韩大使东齐会岳上人诸学士
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
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
陈七诸公不至
送莫氏甥兼诸昆弟从韩
司马入西军
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
送王昌龄之岭南
岁暮归南山
梅道士水亭
闲园怀苏子
留别王维
武陵泛舟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景空寺兰若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寻白鹤�张子容隐居
九日得新字
除夜乐城张少府宅
舟中晓望
�精思观�王白云在后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驿
寻天台山作
宿立公房
寻陈逸人故居
姚开府山池
夏日浮舟过陈逸人别业
夏日辨玉法师茅齐
与张折冲�耆�寺
与白明府�江
�精思题观主山房
寻梅道士张逸人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
怀汉川诸友
�凤林寺西岭
陪独孤使君同与萧员外证登
万山亭
赠道士参寥
京还赠张维
题李十四�兼赠綦母校书
寄赵正字
秋登张明府海亭
题融公兰若
九日龙沙作寄刘大�虚
洞庭湖寄阎九
秋日陪李侍御渡松滋江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重酬李少府见赠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上巳日洛中寄王九迥
闻裴侍御�自襄州司户除豫州
司户因以投寄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送洗然弟进士举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
以诗寄之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行至汝�寄卢徵君
寄天台道士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
和张三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自洛之越
归至郢中作
途中遇晴
夕次蔡阳馆
他乡七夕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晓入南山
夜渡湘水
赴京途中遇雪
宿武陵即事
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
司马海园作
落日望乡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卷四
五言律诗
送王宣从军
送张祥之房陵
送桓子之郢城过礼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
送告八从军
送张子容赴举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省觐
�江至武昌
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陪李侍御谒聪禅上人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岘山饯房�崔宗之
送王五昆季省觐
送崔易
送卢少府使入秦
送谢录事之越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送袁十岭南寻弟
永嘉别张子容
送袁太祝尉豫章
都下送辛大之鄂
送席大
送贾�主簿之荆府
送王大校书
浙江西上留别裴刘二少府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
广陵别薛八
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
�明府早秋宴张郎中
海园即事得秋字
同�明府早秋夜宴张郎中海亭
崔明府宅夜观妓
宴荣山人池亭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席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寒夜宴张明府宅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宴张别驾新齐
李氏园卧疾
过故人庄
途中九日怀襄阳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李少府与王九再来
寻张五�夜园作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
题张野人园庐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早寒江上有怀
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除夜
伤岘山云表观主
七言律诗
登安阳城楼
岁除夜有怀
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
春晓
送朱大入秦
送友人之京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赋得盈盈楼上女
春怨
闺情
寒夜
美人分香
登万岁楼
春情
醉后赠马四
檀溪寻故人
同张将蓟门看灯
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
口号赠王九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张郎中梅园作
问舟子
杨子津望京口
七言绝句
过融上人兰若
�州词二首
越中送张少府归秦中
补 遗
清明即事
寻裴处士
长乐宫
北涧浮舟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送张郎中�京
戏赠主人
济江问同舟人
送杜十四之江南
渡扬子江
初秋
附 录
白云先生迥歌曰
送刑台州济
�青
送张舍人往江东
题梧州陈司马山齐
传 记
旧唐书文苑传
新唐书文艺传
唐人有关诗文
张子容:除夜乐城逢孟浩然
乐城岁日赠
孟浩然一作王维诗
赠衡山糜明府
独宿岘首�长安故人
献襄阳于大夫
句
唐才子传
送孟[六](八)浩然归襄阳二首(后一首一作王维诗)
王 维:送孟六归襄阳一作张子容诗
哭孟浩然
李 白:赠孟浩然
淮海对雪赠传霭一作淮南
对雪赠孟浩然
�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
赠同旅一作赠孟浩然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 迥:同孟浩然宴
赋一作题壁歌
杜 甫:遣�五首
解闷十二首
刘�虚:暮秋扬子
寄孟浩然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陈 羽:襄阳过孟浩然故居
白居易:�襄阳怀孟浩然
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
张 祜:题孟处士宅
朱庆余:过孟浩然旧居
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
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
称是,然襄阳曩事历历在
目。夫《耆旧传》所未载
者,汉阳王则宗社元动,
孟浩然则文章大匠。予次
而赞之,因而寄答,亦诗
人无言不酬之义也。次�
罗 隐:孟浩然墓
唐彦谦:�孟浩然
张 �:�孟浩然
卢延让:�孟浩然句
贯 休: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齐 己:过鹿门作
陶 翰:送孟[六](大)
入蜀序
符 载:从樊汉南为鹿门
孟处士求修墓�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著录考
作品�年
孟浩然,唐代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