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竹

更新时间:2023-05-17 11:54

孟竹(Bambusa bicicatricata (W. T. Lin) L. C. Chia & H. L. Fung),禾本科绿竹属,常见的观赏竹类。竿近直立,高10余米,梢端斜出或略弯,直径5.5-7.5厘米或更粗;竿壁厚15毫米或更厚,节间有两类:一为竿基部的2或3节间,其节间极短缩,长仅1厘米,节内密被灰白色紧贴生的短柔毛,并环列众多芽眼;另一类为正常节间,圆筒形,无毛或近于无毛;海南特产,见于屯昌、崖县、陵水一带的村庄和路旁。笋可食;竿供建筑业的脚手架、撑船篙以及引水管等用途。

形态特征

竿近直立,高10余米,梢端斜出或略弯,直径5.5-7.5厘米或更粗;竿壁厚15毫米或更厚;节间有两类:一为竿基部(离地面高约10-15厘米)的2或3节间,其节间极短缩,长仅1厘米,只有箨环显著而竿环不明显,节内密被灰白色紧贴生的短柔毛,并环列众多芽眼;另一类为正常节间,长20-36厘米,圆筒形,无毛或近于无毛,通常绿色,仅在竿下部数节的节内具灰白色柔毛环,其余的节内则均此项无毛环。箨鞘脱落性,质坚韧,顶端窄,两肩广圆,背面散布有或多或少深棕色易脱落的小刺毛;箨耳微小,长圆形,近等大,质脆易落,边缘生有短纤毛;箨舌之中央高为4-5毫米,其两旁则近截平,边缘具细齿或细齿裂;箨片外翻或向外开展,卵状披针形,基部两侧向内收窄,其宽度约为箨鞘顶端之半宽。分枝习性较低,常自竿正常节间之第一或第二节开始发枝,每节具3或5枝,有时为更多枝,主枝粗壮而较长。末级小枝约有6-9叶,叶鞘长5-8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叶舌高1.5-2毫米,截平头,边缘近全缘或具细齿;叶耳微小,边缘疏生短纤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9-22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两面无毛或近于无毛,次脉6-10对,小横脉在叶片下表面多少可见及,但在上表面则不明显;叶柄长2-3毫米。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的各节,卵状披针形,长17-18毫米,体扁,先端尖,初时紫色,后变古铜色;小穗含成熟小花6-8朵,另有顶端2朵小花不发育;小穗轴短,坚实而不易逐节折断;颖2或3片,近心形,长达5毫米,无毛;外稃宽卵形,长7-8毫米,先端有锐尖头,无毛,但边缘生纤毛,共有17条纵脉;内稃与其外稃等长,但较之窄甚,先端尖,散生短柔毛,背部具2脊,脊间宽2毫米,并有2脉,脊上和边缘均生纤毛,惟两者的基部均无毛;鳞被3,同形,长卵形,长约1毫米,基部脉纹显著,先端和边缘生有长纤毛;花药长3.5毫米,顶端具小尖头,其上还生有小刺毛;雌蕊全长3.5毫米,子房有柄,长卵形,顶端延伸与花柱融合,其上散生小刺毛,柱头单一,疏生短刺毛而呈帚刷状。笋期6-10月,花期在冬季。

分布范围

海南特产,见于屯昌、崖县、陵水一带的村庄和路旁。

主要价值

可食;竿供建筑业的脚手架、撑船篙以及引水管等用途。

栽培技术

造林

造林地选择及整地

应选择土层厚60公分以上、疏松、透气、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乌沙土、黄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条件较好的平原、河滩淤地、山脚缓坡地、房前屋后空地、农村菜园周围等处造林,山区应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的南坡或东南坡,土壤条件好的,也可扩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亩挖穴60-100个,穴规格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开一条25×30公分的排水沟。对20度以上坡地可实施带状整地,带宽4-7米,带间距3-4米。

造林时间及方法

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选择1-2年生、胸径2-4 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竹子作为母竹,生长于林地边缘的新竹最为理想。起苗时保留鞭长15-625px,带土球20kg以上,以草绳包扎。起苗后砍去顶梢,适当修剪,留枝4-7盘。装车时从车厢尾部开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紧。栽植时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与腐熟有机肥拌匀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数母竹竹秆与竹鞭是不垂直的,这时要让竹鞭在穴内平直舒展,而不强求竹秆直立。填土踏实,根盘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后浇水封土。栽植于风口处的竹子,应采用支架固定。

抚育管理

水分管理

造林的头两年,应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长期干旱要浇水:坡地围绕母竹挖环状沟浇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间挖浅沟灌水后覆土。同时,可在林间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雨集中时,一定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竹子积水死亡。

除草施肥

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复合肥等;9月施缓效肥,如腐熟饼肥、农家肥、人粪尿等。施肥方式:头一、二年竹鞭伸长不远,可围绕竹株开环状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从第三年开始,竹林密度增大,采用撒施,配合松土将肥料埋入土中。

留笋护竹

为促进竹林郁闭,对前二年所出竹笋,要全部保留,严禁采笋和牲畜为害。第三年如果出笋较多,可挖除小笋、虫笋,保留壮笋。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后期长出的笋因营养不良,一般长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减少养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经济效益。

培土(覆土)

竹鞭分布太浅,往往只能长出小笋。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盖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笋的鲜嫩度。

管理技术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适时留养、合理挖笋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 ,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松土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砍除老竹,更新竹园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病虫害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