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铸

更新时间:2023-01-05 19:07

季铸:男,1959年生,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主任,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指数中心(BCEIC)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SAGE)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

主要研究领域

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中国经济、城市管理、经济指数、结构主义哲学及方法论、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轨道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不对称原理、经济开放原理、结构贸易政策理论、经济形态理论、经济增长“四色定理”、服务经济理论、和平发展理论及结构分析模型、多维统计理论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结构主义的《世界政治导论》、《世界战争导论》、《国家经济学》、《城市管理导论》等思想理论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个人观点

经济学家季铸最近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有了结构性增长的成功实验。自由灵活的经济制度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环境,开放电信领域和鼓励信息网络的政策,为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产业开了绿灯。同时激烈的竞争推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资本市场推波助澜,形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革命浪潮。进口竞争加速了国内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创造出巨大的结构效率和结构性增长,以及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新经济”。 季铸指出,结构性增长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将低效率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就可以获得结构效率,并以此带来经济增长。中国山东省寿光市农民将种粮食的土地改为种蔬菜,年生产各种蔬菜380万吨,出口到美国、法国、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农场”。寿光经济在由粮食农业向蔬菜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效率,人均GDP从几百元增加到2001年11153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7379元人民币的水平,如果全国达到寿光人均GDP的水平,中国经济总量将再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广东省的东莞市将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显现出巨大的结构效率,2001年人均GDP达到3850美元,超过马来西亚,接近波兰的水平。如果全国人均GDP达到东莞水平,中国经济总量就会超过日本。实践表明,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就会使国民收入增长,带来经济增长。

出版图书

代表性学术论文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中国经济结构性增长的经济选择》、《非零和博弈的结构贸易的系统分析》、《结构贸易政策是最优的吗》、《中美贸易的非零和博弈》、《人民币汇率改革安全机制与政策设计分析》、《经济增长核心因子、结构与政策研究》、《Cheap Import from China Helps the U.S. Economy》等;

自2005年以来,季铸教授主持编制《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中国300个省市管理效率指数》以及《中国300个省市区绿色GDP指数》,并延续至今。

代表性专著

国际商务》、《世界经济导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政策》、《世界贸易导论》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