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槽

更新时间:2022-09-09 14:09

季风槽,在西南季风期,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低气压槽。此槽一般呈东东南-西西北的方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槽线平均位于山南约450km,但在每日天气图上南北位移显著。西南季风的活跃和中断与此槽的位置有密切关系。

定义

季风槽,是在西南季风期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低气压槽。如按照狭义的定义,季风槽只在每年西南季风活跃时分(每年公历4-10月)才会明显出现,并且只存在于北半球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西部,而按照广义的定义,从西非的几内亚湾一直到西北太平洋西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均会出现季风槽(因为这些地区在当地的夏季也有明显的越赤道气流存在)。

特点

在西南季风期,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低气压槽。此槽一般呈东东南-西西北的方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槽线平均位于山南约450km,但在每日天气图上南北位移显著。西南季风的活跃和中断与此槽的位置有密切关系。

季风槽发展明显时,向东可扩展到中南半岛,并与菲律宾一带的近赤道槽连接。这时在中国华南地区经常出现一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的辐合区,有人亦称此辐合区为季风槽。也有人把华南前汛期出现在南海地区的低压槽称为季风槽,此槽一般呈东西向,是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分类

北半球冬季大陆形成冷高压,当冷空气向南侵袭到达低纬度的时候由于一路长途跋涉早已丧失了原来的干冷性质,当到达南海、菲律宾一带沿海和北印度洋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信风性质,形成东北季风。由于南半球正处夏季,澳大利亚大陆上出现热低压,诱导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向澳大利亚北部侵袭。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减弱和左转东北季风逐渐变为西北季风,与南半球副高底部的东南信风汇合形成南半球的季风槽,但是强度要远小于北半球季风槽,平均位置也偏于赤道地区。

北半球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印度低压),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大陆由于处于冬季形成冷高压,于是东南季风和南半球副高底部的东南信风叠加北上,由于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减弱和右转东南季风逐渐变为西南季风,并与海陆因素形成的西南风汇合形成地球上最强大的季风——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在印度低压的诱导下大举北上,与加强的西太副高/伊朗副高南部的偏东风交汇形成北半球季风槽,由于西南季风强大而且副高位置偏北,使得季风槽平均位置远离赤道,在北纬20度附近。有的年份季风槽在热带气旋的诱导下最北端甚至能越过北纬30度,与中纬度冷空气交汇在东亚地区形成大面积的强降水天气。

由于季风槽属于赤道辐合槽的一种,加上南北半球气流交汇使得槽内水汽充裕,因此很多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季风槽内的热带云团中。

季风槽一般是连续的,但有时会出现断裂,如季风槽内有热带气旋移动到断裂处往往会令热带气旋发生移动方向的改变,突然北上或者转向等;而且在有的年份适当条件下,南北半球均会出现一条季风槽(双重季风槽),并且在一个半球,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多条季风槽的现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