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17:56
1、孤子,指孤儿。语出《礼记·深衣》:“如孤子,衣纯以素。”
1. [orphan]∶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2. [son bereaved of his parents]∶见“孤哀子”。
3.围棋术语。孤子,是一种围棋术语,表示被围困的棋子。
1. 年少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礼记·深衣》:“如孤子,衣纯以素。” 郑玄 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管子·轻重己》:“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楚辞·九章·悲回风》:“孤子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参见“ 孤哀子 ”。
2. 古代居父母丧者的自称。
《南史·宋巴陵哀王休若传》:“ 沉 居母丧被起,声乐酣饮,不异吉人。衣冠既无殊异,并不知 沉 居丧。 沉 尝自称孤子,众乃骇愕。” 南朝 梁 袁昂 《答服问书》:“孤子夙以不天,幼倾乾廕,资敬未奉,过庭莫承。”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孤哀子》:“今人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孤哀之分称,实始於 唐 。”
3. 古代专指为国事而死者之子。
《周礼·天官·外饔》:“邦飨耆老孤子。” 郑玄 注:“孤子者,死王室者之子也。”《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齐 师将兴, 陈成子 属孤子三日朝。” 杜预 注:“属会死事者之子,使朝三日以礼之。”
孤子(Soliton)又称孤立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超短脉冲,或者说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形状、幅度和速度都维持不变的脉冲状行波。有人把孤子定义为:孤子与其他同类孤立波相遇后,能维持其幅度、形状和速度不变。
孤子这个名词首先是在物理的流体力学中提出来的。1834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斯科特·罗素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条窄河道中,迅速拉一条船前进,在船突然停下时,在船头形成的一个孤立的水波迅速离开船头,以每小时14~15km的速度前进,而波的形状不变,前进了2~3km才消失。他称这个波为孤立波。
其后,1895年,两位数学家科特维格和得弗里斯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孤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先后发现了声孤子、电孤子和光孤子等现象。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孤子是物质非线性效应的一种特殊产物。
从数学上看,它是某些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类稳定的、能量有限的不弥散解。即是说,它能始终保持其波形和速度不变。孤立波在互相碰撞后,仍能保持各自的形状和速度不变,好像粒子一样,故人们又把孤立波称为孤立子,简称孤子。
由于孤子具有这种特殊性质,因而它在等离子物理学、高能电磁学、流体力学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973年,孤立波的观点开始引入到光纤传输中。在频移时,由于折射率的非线性变化与群色散效应相平衡,光脉冲会形成一种基本孤子,在反常色散区稳定传输。由此,逐渐产生了新的电磁理论——光孤子理论,从而把通信引向非线性光纤孤子传输系统这一新领域。光孤子(soliton)就是这种能在光纤中传播的长时间保持形态、幅度和速度不变的光脉冲。利用光孤子特性可以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光通信。
1,孤子是具有sech2(x)分布形式的孤立脉冲.
2,孤子之间相互穿越前后保形.
3,孤子的行进速度与其幅度相关,幅度越大,行进速度越快.
4,孤子间的碰撞是非线性的。也即孤子间的相向碰撞与超越碰撞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5,单一激励脉冲可演化成为幅度不同的孤子串.
水和气体都是流体,不流动的固体中也会存在孤子吗?
首先进行固体孤子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和他的两个同事。1952年开始,他们利用当时美国用于设计氢弹的计算机,试图证明统计物理学中的“能量均分定理”,或者叫“能量民主原理”。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费米决心研究一下金属中的振动。金属的内部结构包含稳定的原子排列结构,叫做原子晶格。当能量以热量形式进入金属时,会引起原子振动。但由于这些原子在晶格中相互束缚,所以它们以集体动作的方式振动,按照能量均分原理,倘若热能进入一部分晶格中,那么不久,能量就会分散到其他的晶格中,所有晶格都会产生振动。
在20世纪50年代,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固体孤子,所以三位科学家对自己的计算结果十分自信:进入晶格的能量不久就会在所有晶格振动中平均分配。
刚开始,晶格中的能量分布于科学家的设想吻合,但随后发生了奇异的一幕:开始时集中在某一振动的晶格上的能量,随时间的流逝,并不是均匀分配到其他晶格上,而是每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量又回到原来的晶格中,就好像滴入清水盆中的红墨水,开始时无规则地运动,分布到整盆水中,然后又匪夷所思地聚集到当初落到水面的那个位置,重新形成一滴红墨水!
这是金属中奇异的“复归”现象:给振动的晶格足够的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反复出现。
对这种现象的唯一解释,就是金属中出现了孤子。在普通的固体中,振动波的传递似乎是向各个方向的,但是对于费米模型的分析显示,固体中也会形成孤子,它以波的形式沿晶格做定向运动,并不发生扩散。正是金属特殊的晶格结构孕育了固体孤子的产生条件。
后来,通过对振动沿固体原子晶格运动方式的研究,科学家发现,突然击打金属棒的一端,会产生机械能孤子,它将不受干扰地向金属棒的另一端传播。
后来人们发现孤子的身影不仅仅停留在水面上,在大气中也存在孤子现象。
最早记录的大气孤子,可能要算1951年6月19日席卷美国堪萨斯的冷空气团。在2km的高空,气压陡然变化,记录显示,该孤子的躯干有160km长,以每小时20km的速度推进了几百千米。这种气团看似与大气之间发生着扰动,却长时间保持着稳定,孤子的能量衰减很慢,形态也很稳定。
气体孤子不仅在地球的大气中能够观测到,而且在其他行星的大气中也观测到。目前,太阳系中最出名的气体孤子大概非木星的大红斑莫属。
孤子在人体中也有存在。
科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神经传导的模型,知道信号传输与某种形式的电活动有关。但旧理论的致命弱点在于,电线中的电信号能以接近光速传送,但是到了人体,神经信号的传输速度则不到10m/s。如何解释神经信号的传输速度让科学家很头疼。
二战后,科学研究逐渐揭示出人体神经的工作原理。人们发现,神经信号的传递根本不像电话线中的电信号那样以光速传递;相反,神经信号以恒定的速度、稳定的形态沿神经传播。这个特征使人们把神经信号和孤子联系起来,提出了神经孤子的说法,他们把神经孤子称为“思维的基本粒子”。
甚至磁场亦可具有孤子行为,这时孤子表现出另一个显著特征——“开隧道”的能力。
一般而言,磁场能十分容易地穿过一块金属。这就是能够把钉子挂在磁铁一端,然后用这枚 钉子吸起另一枚钉子的原因。但在超导金属中,磁的“透明性”被突然关闭。在临界温度处 ,即金属转变为超导体(它本身是一个孤子)的那点处,可以发现磁场突然不能进入其中。
然而,若这一磁场变得再强一些、再大一些,则磁场中会存在一点,在此处将产生孤子式磁涡旋,它能渗透或开隧进入超导体。实际上,这是一个孤子穿过另一个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