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2:36
《孤独的割麦女》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诗中描绘的一副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边割麦子边唱歌。然而诗人却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和丰富的音乐感,使这流动的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画面。该诗采用民谣体写成语言流畅,音调和谐婉转,读来亲切自然。
这首诗据说就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孤独的割麦女》为华兹华斯的一首诗作。全诗共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包括8个诗行。第一节描述了诗人看见一位苏格兰高原麦田里的少女正在收割麦子,听到她的歌声回荡在深邃的峡谷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第二节描述了诗人由割麦女的歌声联想到大自然中的歌唱家“夜莺”和“杜鹃”,夜莺的歌声能为穿梭于阿拉伯沙漠的疲惫旅人解乏消渴,杜鹃的歌声能为深处寒冬的赫伯利岛民带来春天的希望,此处诗人将少女和夜莺、杜鹃相比,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与自然平等观;第三节描写了诗人试图在猜测割麦女唱歌的内容,虽不懂但是可以通过音调推测出姑娘唱的是人类在自然实践活动中的经历;第四节描写割麦女的婉转歌声不绝,执镰弯腰割麦亦不绝,这歌声、这画面久久回荡在诗人“爬山”的旅程中,不愿挥去,体现了姑娘对劳动的热爱,与大自然母亲形象融为一体。
华兹华斯把传统民谣体与双韵体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变体,前四行(Quatrain)采用传统民谣体,后四行连续两次使用双韵体(Couplet)。创作这首诗歌,这种诗体中前四行的押韵方式最为自由,可以无韵,可以是任何一种组合韵式。这种流畅自如的形式为使人游目骋怀、陈景抒情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在韵律方面,该诗中所有的韵脚都是真实韵(exact rhyme),即押韵的元音与其后的辅音全部相同,如/aunt/,/ein/等。而且大部分(93.8%)为男性韵(masculine rhyme),即押韵的音位于词尾的重读音节。真实韵和男性韵的使用使诗歌浑然一体,节奏分明。另外诗歌韵脚的选择和使用着力描摹了割麦女哀婉动人的歌声,表现了诗人凝重平静的思索,渲染了歌声萦绕不绝的余味。第一诗节7-8行“O,Listen”把我们带到了回荡着割麦女歌声的山谷。“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将割麦女的歌声放在幽深空旷的山谷的背景之下,其中押韵的闭口元音 /au/和鼻音/n/结合而形成的共鸣效果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天然的音乐厅,在那里割麦女的独唱会正在举行,一呼而山鸣谷应,巧妙地表现出歌声的空灵激越,给人以空谷传音、哀婉不绝的印象。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哀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一诗节总体的疑问句式呈现出诗人沉思时凝重的神态,而二、四诗行的韵脚/au/庄严肃穆,其声如黄钟大吕,为诗人的沉思定下了一个基调。接下来,最后四行打破了全诗ccdd押韵的规律,统一押平和沉静的/ei/音,表现了经过沉思后诗人的情绪从初闻歌声时的激动,和品味哀婉歌声时的幽愤后逐渐平静的精神状态。最后一个诗节中的“Saw”与第一诗节中的“Behold”相呼应,“Listen”和第一诗节中的“O, Listen”相呼应,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所经历的欣喜--激动--沉思--平静这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后两行的韵脚/ au/渲染出割麦女绵延不绝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萦绕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上的情态。诗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不尽的深思和回味。
在整体韵式上,这首诗的音韵结构形式与语法结构形式相结合、相映衬,充分表现了诗歌主题。这首诗歌第一、四诗节的韵式遵循民谣体的准则,为a b c b d d e e。而第二、第三诗节的韵式为a b a b c c d d 。这种韵式一方面加强了诗歌无与伦比的音乐特质:每个诗节八行里有六行押韵,其中前四行为交叉韵,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绵延,袅袅不绝的余味,而后两行双韵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另一方面与诗歌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衬托,增强了对于主题的表现力。这两个诗节中韵式与句式相互映衬,为表现诗歌内容提供了最为恰当的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在节奏上这首诗于“统一中有变化,既有规律又不单调”。规律和统一为诗歌整体的音乐感奠定了基础,而变异又打破了高度规律造成的沉闷,使诗歌灵动自然。该诗使用英语语言最自然的节奏——抑扬格来表现割麦女的劳作的节奏,既贴切又起伏有序。这首诗的节奏非常规律,32行诗中仅有3行变异。其中,第一诗节第三、四行“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第一音步为扬抑格。在这一诗节中,诗人首先以外聚焦的手法将读者领入诗境,将一幅单身女子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第二诗节第七诗行“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中第一音步也使用了扬抑格,这一方面打破了抑扬格诗行形成的高度规律性,与诗意“打破了大海的沉寂”高度吻合,加强了割麦女这闻所未闻、另人震撼的歌声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它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当时暮云低垂,静谧笼罩着大地,孤寂与忧伤在沉重的空气中流淌,而这歌声如一只云莺刺破了云层,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韵行合一和跨行是加快和减缓诗行节奏的两个有效的方式。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恰当选用这两种形式来烘托诗歌的音韵效果。第一诗节中,诗人使用跨行的形式表现诗人对于割麦女由远及近的观察效果,又采用短促的祈使句和行间停顿,如“behold her,singing in the field,”“stop here,or gently pass”,“O,Listen”等,表现了诗人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中发现割麦女的身影,听到她的歌声的欣喜和激动。这一诗节中长、短句的结合使诗行读起来有张有弛。在描摹割麦女歌声的第二诗节,诗人使用跨行诗句,这种缓慢、绵长、复杂的句式减缓了吟诵和理解的速度,突出表现了割麦女歌声的婉转、悠扬和绵延不绝。在第二诗节中华兹华斯着重对割麦女的歌声进行描摹,其中音韵的使用生动地再现了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歌声和歌者的痛苦沉郁的心境。首先,该诗节中鼻音占了全部辅音的54%,用以强调割麦女沉郁、盘曲的心情和沉重、压抑的痛苦,也用来描摹她歌唱中带有哭声的鼻息。第二、三、四行中反复出现的刺耳元音/ ae/(band,shady,Arabian sands),刺激着读者的耳膜和心灵。似乎痛苦已经在歌者的心中压抑太久,此时她放开了喉咙,提高了嗓音,要把胸中的块垒一吐为快。接下来的四个诗行中长短的/i/ 音出现了7次,占全部元音的21%。这些尖叫一般的音如闪电撕裂云层,又如一段钢丝抛如空中,愈来愈高,与广袤的高原,沉寂的大海相映衬,使得静谧者更添沉重压抑,响亮者愈发辽远,摄人心魄。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桂冠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先驱之一,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合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