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势

更新时间:2024-01-20 08:24

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文化术语。

定义

“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是学习者在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时候,所采取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顿恩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发展历程

学习优势研究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20s Carl Jung 他们以人的个性研究(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作为学习优势研究的基础。

2、1940s Lowenfeld 开始研究视觉型和触觉型的学习者,并且发现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更依赖于触觉而不是视觉。

3、1950s Witkin 开始关注于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并且把学习者定义为“场独立的学习者”和“场依存学习者”

4、1970s Dunn 开始以教育学家的身份研究学习者感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Dunns着重研究向学习者提供他们学习优势的建议和指导,并且研究出相应的技术。与此同时,Carbol参与了Dunns的研究,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阅读技巧的指导。

5、1980s McCarthy与一些大脑研究准价进行回忆磋商建立了4MAT模型,旨在帮助老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指导。

6、1990s Riding 则着力进行认知偏好的研究,包括整体型和分析型的研究。

7、1995s 新加坡教育部引进学习风格并在全国中小学进行广泛推广,为“学习风格”理论在东方国家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8、2004年北京市教委“学习优势”课题立项,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牵头开展调研;

9、自2004年以来,好方法教育面向全北京中小学开展“学习优势”测评及相关教学教研培训,继续学习优势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理论

国外有许多学者对学习优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顿恩夫妇的学习风格理论影响最大。他们认为学习优势涉及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认知)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涉及一些因素。

综合顿恩模型和其他学者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因素)、生理和心理(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三个方面。

环境因素

1.物理环境

(1)声音偏爱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新东西与集中注意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对声音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需要安静;(2)利用背景声音掩盖学习时其他声音的干扰;(3)没有明显意识到背景声音的存在,即可容忍一定程度的噪音。

(2)光线偏爱

由于生理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个体对光线的感受性有高有低,因而对光线的明暗要求不等。有的需求光线明亮,有的需求光线柔和。强光会导致偏爱弱光的个体情绪紧张,而弱光使偏爱强光的个体学习提不起精神。

(3)温度偏爱

学习环境中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反之,室温偏高或偏低,则不利于学习。有些学习者喜欢凉快些,而有些学习者则爱温暖些,表现出对温度高低的不同偏爱。

(4)坐姿偏爱

学习者对学习时的姿势也有不同的偏爱,有些人喜欢正规的坐姿,而有些人则偏爱非正规的,较随便的坐姿。喜欢正规坐姿的学习者,端坐在桌前板凳上看书学习,效率较高;偏爱非正规的、较随便的坐姿的学习者,会选择一种轻松的体态,坐在或懒散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椅子上,甚至地毯上。

2.社会环境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或多或少受到同伴、师长的影响,因而具有社会性。学生的在学习的社会性因素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风格。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因素。

(1)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有些学习者喜欢独立学习,与其他人在一起时不易集中注意或注意持续时间短,从而使学习效率下降;而有些学习者则相反,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在集体的环境中相互激励、相互督促,增进学习效率。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既会提供小组或合作学习的机会,也会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机会。

(2)竞争与合作

竞争和合作均是动机激发的主要手段,有些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竞争激发学习动机,而有些则偏爱合作学习,觉得在合作的情境中学习更有安全感。

(3)成人支持

有的学生学习时需求成人支持,有的只要有人陪伴就好。

生理因素

1.感觉通道

依据识记材料时对某种感觉通道的偏爱而产生最好效果,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

视觉型擅长于通过自己读或看来学习,这样的学习者对视觉刺激敏感,习惯从视觉接受学习材料,例如景色、相貌、书籍和图片等。这样的学习者喜欢通过自己看书和记笔记来学习,而不适于听取教师的讲授和灌输。

听觉型则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这样的学习者对听觉刺激敏感,对语言、声响、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他们在学习时甚至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当学习外语时,他们喜欢的方式是多听多说,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者句型结构。

动觉型则以动手、动口来学习,效果最好。他们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感兴趣,而教师用手拍拍他们的头表示赞赏所产生的效果要比口头表扬好。

2.时间节律

每个个体对一天之中学习时间的偏爱是不同的,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人在早晨(这种人被称为百灵鸟型)学习效率高,有的人在晚上至深夜(被称为猫头鹰型)学习效率高,有的人在上午易于集中注意,而另一些则在下午学得更好。当然也有些学习者属混合型。

3.大脑的单侧化

这是指左侧或右侧大脑半球何者占优势的问题。右侧脑与直觉、艺术等倾向相联系,其加工方式是视觉的、平行的、整体的、模拟的。左脑则与逻辑和系统思维相联系,其加工方式是言语的、系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理性的和逻辑的。每个人单侧化优势不同,在学习的有关材料上就会有差别。

4.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者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学习一段时间后喜欢做些短暂的休息或活动活动身体,而有些人则不需要休息或活动身体直至最后完成学习任务。

心理因素

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主要涉及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的方式和特征。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倾向于使用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s)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学习风格的情感和意动因素涉及情绪表露、价值判断、行为决策等活动的方式及其特征,诸如好奇心、焦虑水平、坚持性、成就动机、志向水平、主动性以及冒险性等方面。下面只介绍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早在19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对空军飞行员靠什么线索来确定自己是否坐直问题感兴趣。他设计了一种可以倾斜的房间,让被试坐在一张椅子上,椅子可以通过转动把手与房间同向或逆向倾斜。当房间倾斜后,要求被试转动把手使椅子转到事实上垂直的位置。结果发现,有些被试在离垂直差35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完全是坐直的;而有些人则能在椅子与倾斜的房间看上去角度明显不正的情况下,仍能使椅子非常接近于垂直状态。威特金由此提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他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前者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后者是“内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场依存型的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景的某一个方面。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所以,在学习中,凡是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符合的学科,学生的成绩一般会好些。场依存型的人的社会定向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社会材料时较场独立型的人好,而场独立型的人在学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较场依存型的人好。但相对场依存型的人和相对场独立型的人的区别不是在学习能力上,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上。

场定向很可能在职业选择中是一个因素。如果其它条件相等,那些场独立型的人们相对地讲当领航员、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在涉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职业,就比较好;而场依存型的人的趋势则是在社会科学的教学、精神病护理、涉及到人的职业上就会做得好些。

2.冲动型和沉思型

卡根等人(Kagan, 1966)曾对认知速度进行过深入研究。卡根在对儿童的分类风格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些儿童反应得很快,而另一些儿童并不急于反应,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

卡根编制了匹配相似图形测验,以考察儿童的认知速度。例如,如图《找相同》所示,儿童要从下面一组图片中找出与顶端一模一样的图片。通过这类测验,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型(impulsive)学生一直有一种迅速确认相同图案的欲望,他们急忙做出选择,犯的错误多些;沉思型(reflective)学生则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做出的选择比较精确,但速度要慢些。

认知速度的差异与智力分数无关,但与学校的学习成绩有关。有人发现,不能顺利升级的儿童更具有冲动性。沉思型的儿童在中等难度的知觉与概念性的问题解决任务中的成绩比较好,在概念获得和类比推理任务中能做出更成熟的判断。沉思型与散文阅读、系列回忆和空间透视有正相关。与沉思型儿童相比,冲动型的儿童更容易分心,急于求成,成绩较差,掌握性动机比较弱。

3. 深层加工和表面加工

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深层加工,另一种是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

4.整体型和序列型

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Pask,1976)曾经让学生对一些想象出来的火星上的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并形成自己分类的原则。在学生从事完分类任务后,要学生报告他们是怎样进行这项学习任务的。帕斯克发现,学生使用的假设的类型以及建立分类系统的方式上,都表现出一些有趣的差异。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序列性策略(serial strategy),就是说,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而另一些学生则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为整体性策略(holistic strategy),就是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而且,他们的视野比较宽,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在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由于他们通常都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只是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如果他们要使用类比或图解等方法,也是比较谨慎的。

与整体型和序列型相类似,有人提出了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essive processing)两种类型。同时性加工是指学习者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对多个信息做出加工,并将它们联合成整体,从而获取事物的意义,继时性加工是指学习者倾向于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其意义。对信息的同时加工和继时加工,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学习者对此有着不同的偏爱。长于同时加工的学习者表现出善于系统把握事物的视觉空间关系,能觉察到各部分以外的更多信息。长于继时加工信息的学习者倾向于按部就班、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

5.趋同记忆与趋异记忆

在接触到新信息的时候,有的学习者倾向于精确地知觉新信息,能够觉察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有的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将新信息同化入原有的信息之中,而不能做出精确的分化。这两种对记忆风格的偏爱分别称作趋异和趋同。趋异者由于对新信息做出了精确的分化,则能够精确地回忆;而趋同者由于没有对新信息做出精确的分化,只在头脑中保持了较为模糊的印象,因此不能精确地回忆。

有关学习风格的类型理论还有许多,有些与上述类型相似,例如,整体型和分析型的分类与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分类有些相似,有些非常细微,涉及辨别方式、注意方式、对信息形式(言语或图像)的偏爱乃至行为方式等,有些甚至涉及个性差异,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土化进程

(1)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优势”课题项目负责人

学习经历:

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3—1987)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87—1990)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5—1998)

工作经历:

1990-1993 助 教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

1993-1998 讲 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998-2003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3-今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国内外进修、培训:

1998.10—1999.01 香港大学合作研究

1999.05—1999.0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研究

2005.08—2006.08 美国密苏里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优势概念转变,探究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等。

(2)好方法教育,和美国圣·约翰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院、新加坡教育部“学习优势”研发专家Michael Choy(蔡成坚)及K.C.Sim(沈广才)博士独家合作,经北师大、北京市教委、中国教育学会立项,在中国推广“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教育体系。10年来,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新加坡等地为千余所中小学的数百万学生和家长提供过服务,并全程跟踪辅导了2万多名中小学生.

(3)全国各地就“学习优势”理论展开交流学习

如2010年10月28日下午,全国“学习优势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在镇江外国语学校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作为专家莅临指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