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4 11:07
词语:学术超女
例句:于丹因为上百家讲坛而知名度倍增,活动、代言、演讲等众多邀请纷至沓来,商业活动也纷纷瞄准了这位“学术超女”。(中央电视台《面对面》2007年9月30日)。
姓 名: 于 丹
生 日: 1965 年6月28日
属 相: 蛇
星 座: 巨蟹座
职 务: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 历: 1989年7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
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央视《百家讲坛》打造出了一批文化明星。
继易中天说《三国》之后,于丹后来居上,成为学术超女。
于丹2006年以《<论语>心得》一炮打响,2007年开春又趁势而上,开讲《<庄子>心得》,同样火红一遍。
面对于丹的名利双收,中国学术界、文艺评论界的某些拥有话语权的人物依然精忠于词句拘谨的公文体,认为趋向流行时尚、平民语言是极不严谨的流俗、媚俗行为;而中国主流文化历来追求一种让人的文明属性彻底覆盖动物属性的“神性自我”。为捍卫正本清源的绝对权威、纯洁性,思维单级化的中国文人在各时代挥舞着拥戴“祖制”的荧光棒。 对于新意识或异己的文学表达方式,他们最经典的手法是绕开学术,直接罗织罪名予以绞杀。在热火的“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中,这些身揣高学历的后天低能儿本能地高举捍卫严谨精神大旗,以“阉割”等词汇对易中天和于丹大加贬伐。他们要求全国媒体不要炒作于丹,要求央视《百家讲坛》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体中国人公开道歉。
如此急吼吼的为公众驱魔,展示的却是以精英自居为民众作决断的优越感。因为文化从来都不是某些人的私囊和专利,《论语》和《庄子》是中华民族的元典,任何中国人都有解读这些文化典籍的权利,从博导教授到贩夫走卒。当然,他们的解读也有高下之分,深浅之别,但不能因此就让别人缄口。
在阐释的手法上,为了“让15周岁以上的中学生都能听懂”,为了生动形象有趣地宣讲孔子、庄子的思想,根据对文本阐释的需要引用“小故事”和“找乐子”,这是于丹的长处。一向以“深度”和“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复旦出版社,声称从“于丹热”和“易中天热”得到了启示,推出一套学术小丛书“悦读经典”,这是于丹“快乐阅读”已经产生良好效应的又一佐证。
在阐释的内容上,于丹“心得”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把焦点定位在当下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从最广大民众思想、精神、感情和生存的现实需要出发,对经典文本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后的个性化导读,所以受到芸芸众生的普遍欢迎。《论语》和《庄子》,经于丹之手,走出高楼深院和象牙之塔,向着“世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三化”,也是许多有志于传播古老文化经典的学人,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往深层上看,文化的精髓历来都来自民间,不是有礼失而求诸野这一说法吗?那些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不见得就一定比不识字的乡间老妇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高明。
人生识字糊涂始,鲁迅的话是极而言之,但深究,也不无合理的成分在。这些年来,身披博士教授衣冠,在历史观上却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和浅薄的人,并不鲜见。
于丹在公共媒体的走红,实际上做的是培育市场的工作。她铺了一条普罗大众连通经典文本的简易公路,如果把经典文本的解读比作一个行业,那么内容为王与渠道制胜可以并行不悖。
于丹提供文化快餐一类的初级产品,博士们等一众专业研究者则提供更精致多样化的套餐。
2007年最3F的女人是谁?是于丹。在短短几个月里,这个学术超女便遭到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令我们佩服的是,她面对一窝蜂似的围剿和炮轰依然能够保持优雅的笑容和从容的语速。历届超女如李宇春、尚雯婕似乎都难逃大嘴宋祖德“红不过两年”的谶言,但COSMO希望于丹、易中天式的学术超女、学术快男能够越来越多,越走越远。
中华优秀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一旦开掘出来,就会成为“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于丹现象”出现在中国,并非偶然。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孔子请到当下,使古老经典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于丹”标本的一个重要启示。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挖掘,还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有更具备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于丹们贴近大众的接受特点、带有世俗化甚至娱乐化色彩的尝试固然很好,但并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道路,当然,更不是唯一。
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尤其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迷惑的当下,人们更加渴求及时雨露对心田的滋润。有人说,于丹给大众提供的是一剂“心灵鸡汤”。于丹大受欢迎,折射出民众的心灵缺乏某种抚慰,精神上存在着某种饥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两者之间,还有不小的落差,这也毋庸讳言。大部分中国人正逐渐富裕起来,不再为衣食担忧,开始忙碌着买房、买车、休闲、消费。然而,市场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盛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心灵的充实。人文精神是社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倘有匮乏,必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最终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这种精神饥渴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文精神的广泛需求,正是于丹走红的重要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需要高超而精细的技巧。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于丹尊重了大众传播的规律,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是她的讲座火起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