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

更新时间:2024-02-11 23:02

云南的宁州,即今云南省华宁县宁州镇。据道光《云南志抄·地理志》载为“汉益州郡地”。

云南宁州

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益州的建宁、云南、兴古交州的永昌共四郡改设宁州,治味县(在今云南省曲靖市十五里三岔一带)。宁州统括今云南地。太康三年(282),废入益州,立南夷校尉护之。永宁二年(302),复置宁州。咸和八年(333),没于李雄咸康五年(339),复入于晋。北周时期,因西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

唐初南诏吞并南宁州,南宁州废。

甘肃宁州

甘肃的宁州,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西魏废帝二年(553),改豳州为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取抚宁戎狄之意。

隋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大业八年(613),改豳州为北地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天宝元年(742),改宁州为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为宁州。

宋元丰元年(1078),宁州归属永兴军路庆阳府,兴宁军节度。

元宁州属巩昌庆阳府

明清宁州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

1913年(民国时期)废宁州为宁县,隶甘肃省至当代。

——————————————————

宁州,彭原。望。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元和户一千一百七。乡。

垦田《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其後戎翟攻太王,?父避於岐山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後西伯伐犬戎,武王都镐京逐戎夷於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後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穆公由余,西戎八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後汉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後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州,二十年改“?”为“豳”,取迸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後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德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五百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赋:麻,布。

管县六: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丰义。

安定县,望。郭下。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後魏太武帝置定安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西北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於此。

真宁县,紧。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馀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

後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

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於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乐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襄洛县地,属上郡。後魏孝文帝改“洛”

为“乐”,属襄乐郡。後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明因之。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暨於後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後魏破赫连定後,於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八十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

定平县,上。北至州七十里。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後魏至周并为定安县地。

隋大业十年,於此筑城,置枣社驿。武德二年,於驿分定安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

义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後魏於县理置?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名为丰义城。武德二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宁州。

庆州,顺化。都督府。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乡五十一。

垦田《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奔戎、翟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故城是也。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汉郁郅城也,《地理志》属北地郡。後汉郡境为虏所侵,北地郡寄寓冯翊。後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义宁元年为弘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庆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灵州六百二十里。东至?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

贡、赋:开元贡:牛苏、麝香。赋:胡布。

管县十:顺化,乐蟠,马领,合水华池同川,洛原,延庆,方渠,怀安

顺化县,中。郭下。本汉郁郅县。後汉迄晋,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後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於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庆州为弘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六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弘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

不?墓,在县东二里

乐蟠县,中。北至州三十二里。本汉略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

後汉及晋,为虏所侵逼,此地无复郡县。後魏文帝於此置蔚州,周武帝置北地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彭阳、襄乐二县属宁州。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弘化郡,取乐蟠城为名也。《百官表》云“县有蛮夷曰道”,按略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马领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末为虏所侵,至後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於此置马领县,复汉县之旧名也。十三年陷贼,县废。义宁二年,於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属弘化郡,以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

秦长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蒙恬所筑也。

合水县,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汉略畔道之地,在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後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後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

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原县是。隋仁寿二年,於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同川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本汉郁郅县地,隋义宁三年,分宁州之彭原县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弘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庆州,县属焉,仍改为同川,因同川城为名。

洛原县,中下。东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本汉归德县地,属北地郡。後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德侯,谓此地也。後汉迄晋,无复郡县。後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原县,因洛水所出为名。皇朝因之。

洛水,原出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延庆县,中。南至州四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後魏於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西临白马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

渠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景龙元年置,取?县为名。县西北马领山诸谷水,东南流经县所置方渠堡,因名之。

怀安县,下。南至州一百六十里。古居近党项藩落,开元十年,检逃户初置,故以“怀安”为名。

其他信息

一、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豳州置。治所在定安(今宁县),隋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正宁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永寿等县地。唐以后辖境南部缩小,大体上不出今甘肃境。1913年降为宁县。

二、后晋初,乾宁军陷入契丹,置宁州于此。周显德六年(959年)收复,置永安县。

三、南宋初,改明州为宁州,后南宋末复称明州。

四、元至元十三年(1270年)置。治所在今云南华宁,辖境约当今云南华宁、通海、峨山等县地。1913年降为县,寻改名黎县,后又改名华宁。

五、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龙兴路武宁县(今江西修水)置宁州,大德五年(1301)割武宁直隶龙兴路,徙州治于分宁县。明洪武初,省州改县为宁县,弘治十六年(1503),升县为州。清嘉庆三年(1798)改为义宁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