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4 15:23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宁折不弯”。
董宣,东汉初年人,六十九岁被任命为洛阳令。由于执法如山,不惧皇权,强项硬劲,宁折不弯,被誉为“强项令”、“卧虎令”,使一度混乱不堪的京城洛阳得到了治理。
一次,湖阳公主的恶仆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仆躲进公主的宫中不出来。董宣派人监视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恶仆出来,马上抓住。这一天,派出的人回来向董宣报告,犯人跟公主的车马一同出来了,无法下手。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到城内,拦住公主的车马。当湖阳公主得知要抓她的仆人时,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长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抓人,好大胆子!”听了湖阳公主的话,董宣怒气冲天,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她一挥,严厉责问道:“为什么身为皇亲不守国法,竟然保护杀人凶手?”湖阳公主被这凛然气势给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衙的人一拥而上,把凶犯从公主车中拽了出来,当场斩首。
这一下气昏了湖阳公主,丢个奴仆并不在乎,丢了面子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她掉头直奔皇宫,对刘秀又哭又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出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话,命人把董宣召进宫来,让卫士们当着湖阳公主的面用鞭子打他。董宣却毫无惧色,冲着刘秀大声说:“皇上用不着这祥,等我把话讲清楚,死也无妨。”
光武帝说:“你冲撞了公主,不该受罚吗?”董宣严肃地说:“皇上是大汉朝的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行。皇上自己说过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公主在京城纵奴杀人,皇上不但不加管教,反而责打执法的臣下,这样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天下靠什么来治理?今后谁还当这个洛阳令?现在,我的话说完了,皇上也不用打我,我现在就死!”说着,挺起脖子向殿上的柱子撞去。两边的卫士一下没拉住,早已撞得头破血流。光武帝早被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打动了,赶紧叫人将董宣拉住,并对他说:“只要给湖阳公主殖个头,赔个不是就行了。”董宣还是不妥协,他说自己没错,宁死也不磕这个头。光武帝想给自己的姐姐一个台阶下,就让站在身后的内侍去摁董宣的头,董宣就用两只手撑地,挺着脖子不让内侍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们十分佩服董宣的气慨,也看出光武帝是十分赞赏董宣的,所以不肯用大劲想。摁了几下便说:“董宣的脖子太硬了,实在摁不下。”光武帝听了,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随即挥了挥手,将董宣放了。
为了嘉奖董宣那执法如山的牛劲儿,光武帝赏了他一顿好饭莱。董宣也毫不客气,将饭菜一扫而光,然后将饭莱盆都反扣在桌上,光武帝听内侍报告后很奇怪,又召来董宣询向为什么这样做。董宣回答道:“我吃饭不留剩余,就像我履行职责不敢不尽全力一样。”光武帝听了很满意这个忠于职守的洛阳令,当即奖给他三十万赏钱。董宣得到赏钱后全部分给自己手下的官吏、士兵。从此,“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京城里的权贵们规矩多了。当时洛阳流传着一句民谣:“桴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人敢违法胡来,因此也就没人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宜敢于挑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为一个执法者,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严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则应该严于律己。敢于坚持原则、宁折不弯的坚忍精神,将成为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条件。
“宁折不弯”原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现代汉语中比喻宁可牺牲也绝不屈服。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指人有志气。
清·无名氏《刘公案》:“脾气呢,暴一点,好比作一张桑木弓,宁折不弯,不惧势力,也不欺贫穷。”
姚雪垠《长夜》第四十章:“‘我是杉木做椽子,宁折不弯。’李水沫回答说,也不望客人一眼。”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原来尤五在十几年前,是倔强到底、宁折不弯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