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21:11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距离市区约15千米的木兰溪入海口,南北走向,连接莆田南北洋平原交通,古称“宁海”,故名宁海桥,始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
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始建宁海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六建六圮。
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建宁海桥,历时15年完工,保留至今。
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
宁海桥是座继承宋代福建桥式的石墩石梁桥。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15孔,桥面用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敷设。两旁扶栏、望柱头上刻有姿态不一、线条简朴的石狮浮雕。桥中段两侧置方形小佛塔两座。桥南北原有高约3米的明代石雕武士像四尊,今只存两尊,戴盔披甲、手执长剑。
宁海桥头立有明代石雕“扶桥将军”,高3米,雕工粗犷生动,原为四尊,现存两尊。这两位“扶桥将军”,一位略显年轻,面带微笑,一位稍显年长,神情亲切,二者皆颔首低眉,若有所思。他们虽然身着兜鉴铠甲,手执长剑,却全然没有威严肃穆之感。显然,他们都不是本色军人的造像。如果脱去他们身上的戎装,也许就是当年的几位造桥工匠原型。在桥头立“扶桥将军”,反映出当时人们征服海洋、改造自然的决心,同时把建桥有功者作为神和将军来供奉。宁海桥头有小石屋一座,上书“银库”两字。
木兰溪系莆田的第一大河流,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河流,发源于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桥建于兴化湾入海处。木兰溪下游把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南岸为宁海(今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岸为涵江(今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因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建桥工程十分艰巨。
明代邑人陈经邦《宁海桥记》形容该桥“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宁海桥的建成,使得人们难以逾越的天埑变通途。过去大人训示小孩“走桥要念志”,为的是不忘前人缔造之功。后来就成为俗语。与宁海桥有直接联系的莆田俗语有“皮比桥兠石还厚”;“像桥兠的水,流入无声音,流出哗哗响”。前者形容某人无耻,后者形容某人喜欢占便宜。前者可以看出桥兠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后者则是人们对溪海交汇的宁海桥的潮汐现象认真观察得出的结论。晴天的早晨,当站在宁海桥上东眺大海,看不到太阳从东海升起,即兴化湾海面升起,因为宁海桥下的海水流到海滨村就往北流进三江口,再向东流,所以站在宁海桥上看不见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宁海初日”而不是宁海观日出,因为据太阳的轨道,端午节时太阳直射宁海桥下游的海面,不会被两边的海堤遮住,这段时间,太阳照上海水全部反射到桥上,同时初五前后是退潮,宁海桥整个海面被阳光照得如万条金龙翻滚,较为壮观。“宁海初日”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有诗句赞曰:“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桥北岸有座建桥时同建的吉祥寺,大门外4根花岗岩石柱,目审手扪,并无刻凿或书写痕迹,但站在3米之外的一定角度审视,有两对书法遒美的隶书对联。其对联曰:“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宁海古桥横架于木兰溪上,不仅是兴化平原上的一处重要交通管钥,它还是一座无字碑,见证了一段不容磨灭的建筑跟人文历史,方便了交通,促进了两岸的文化发达和经济繁荣。
1961年5月,宁海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宁海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距离市区约15千米的木兰溪入海口,南北走向。
从莆田车站坐车到涵江或黄石,再坐摩托车就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