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5 13:50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民俗,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都县梅江镇刘坑村的竹马灯舞是一项为祭祀祈福而兴起的习俗。宁都刘坑竹马灯舞融武术与舞台表演为一体,表演内容包括武术表演“洗马拆牌”和舞姿表演“骏马驰骋”。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牌”为最核心的内容。“洗马拆牌”,这是一项融武功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习俗。从洗马生活场景模拟,到武术动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动作刚劲有力,有着力和技的美。情态照应,传神准确。动作变化、过度、排列、造型都有自然顺畅之美。
相传竹马灯舞习俗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在唐朝时就有了这一(武功舞台表演)表现形式。既这个项目现在的传承人罗科海、苏早生、苏传耀等回忆,他们他们村子的竹马灯舞是引进的,是为了汉帝庙祭祀活动和给村人祈福,而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引进师傅来教授的。既他们的师傅说七里村又是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的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
对于清源祖师的来历,据《中国民间诸神》(河北省人民出版社)中载:“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塘山,从事道士李珏。隋阳帝知其贤,征名不赴,督让益州太守臧胜强起。昱至京师,系以上爵,不就,乞为蜀嘉州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震天地。昱乃持刀投水。顷,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视为神明。隋末隐去,不知所终。后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
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尊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舟人急呼之,遂没。蜀眉山守以闻,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岁时民疾病寿之,无不应。上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加封为赤城王。”由此可知,清源祖师乃是历史上信奉道教的人物。至于马灯舞是否为清源祖师创建,不得而知,但因这位祖师的活动与“马”(即赵昱显灵时常飘然骑马。杳然不知所终)及艺术有关,且又能为民除害,故舞马者将这一英雄与艺术的化身挂钩,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刘坑村的搬竹马灯活动,场面很热闹。灯是用竹篾、彩布扎成的马头、马尾,装置在人的腰部,像是骑马。“搬竹马灯舞”,有“神马进村,平安吉庆”的禳神含义。灯会每到一村,家家都以鞭爆迎送。每进一家,先在厅内转一圈,即由喝彩师朗诵祝词,俗称“喝彩”。祝词多为“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等吉利话。接着,马童还要翻筋斗,用模拟的动作进行表演,手持马鞭牵马上、拴马、喂马、洗钯、上马鞍、训马等。表演的时候,马灯奔腾起舞,还要进行各种组合表演,其中有单枪破盾,四枪破四盾,大刀破盾等,项目繁多,视各马灯会掌握的套路各显身手。
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反映了古代客家人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一项目研究整理,对于现代舞蹈艺术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也包含着浓重的客家情绪,反应了古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和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对于研究客家先民的生存、发展、及客家人的意识形态有重要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