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21:13
宁陕齿突蟾学名是Scutiger ningshanensis,为角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有物种。本种吻端具有一块近似长方形的蓝色斑块,头部两眼间有一近方形的暗色斑纹伸达枕部。背部皮肤较光滑,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泄殖腔两侧有一对银白色的隆起。舌末端微具缺刻。分布于陕西、河南等地。
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皮肤腺体发达,雄性头部上有黑刺;颞褶较厚而明显;背部大疣粒排列成纵行(雄性)或集中成断续排列的4纵行肤褶(雌性),但在枕部与肩前方散布有大圆疣。整个背面在肤褶或大疣之间有一些小疣粒,雄蟾的大小疣粒上均多黑刺。四肢显露部位,尤其胫、跗蹠部位皮肤比较厚,腺体丰富,雄蟾上臂具刺疣;肛两侧有一对隆起(腺体)。腹面皮肤光滑,左右腋下各有一个乳白色的腋腺。
生活时背部为亮棕褐色,四肢背面黑褐色、头部自两眼间到枕部有一个三角形或近长方形的黑褐色斑块一直延至体背部;四肢背面棕褐色除前臂和指部略显深色斑外,其他部位斑纹不显。虹膜金黄色,眼球上部杂以金黄色斑点,下半为橄榄棕色。腹面灰色,杂以棕色麻斑。液浸标本背面暗棕褐色,深色斑纹仍可以看见;腹面以灰色为主,深浅相同的麻斑显著。
宁陕齿突蟾上颌有细小齿突,这也是齿突蟾属的特征。
宁陕齿突蟾成体以陆栖为主,生活在高海拔的灌丛中和山涧溪流中,选择的灌丛多为柳林,杂草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选择的溪流流速较缓,清澈见底,水底为砾石。白天潜伏,晚上出来活动。
宁陕齿突蟾的蝌蚪主要生活在溪流的缓流区,特别是水潭中。
该蟾生活于海拔1 970~2 550 m植被较稀疏的山区。1988年5月12日获得一只雄蟾,该蟾胸、腹部刺群较明显;6月2 日发现一只雌蟾静伏在林下草丛中的泥凹内。剖腹雌蟾其卵巢内有小米似的卵群,呈灰白色。2006年5~6月在周至老县城小溪内见到蝌蚪和变态期幼体,未发现卵群。
宁陕齿突蟾分布于陕西(宁陕、周至、太白、佛坪)、河南(内乡的伏牛山)。
宁陕小头蛇和宁陕齿突蟾都是对人无害有益的动物,它们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极少,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特有珍稀动物,随着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它们会受到全面的保护。
陕西省周至县老县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