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1 13:14
1941年春,日军攻入鄞江后,它山庙成为日军扼守鄞江、“扫荡”四明山区的主要据点,庙内驻守的日军最多的时候有两个排的兵力。
1943年初,“宁警三支六大队”(“林大队”)趁日军换防之际,突袭它山庙据点,焚毁了日本鬼子据点它山庙大殿。从此,日军不敢在此设防。不久,日兵退出鄞江,改由伪军驻扎。
1948年—1949年,当地人重建它山庙,但因战争时期,资金不足等原因,它山庙重建中途告罄,山门、戏台均未建造, 大殿内设施及油漆等也未完工。
“文革”期间,它山庙再度遭劫, 它山庙的从祠东岳宫及段公祠均遭毁没, 幸大殿作鄞江中学食堂使用, 后殿作学生宿舍,未遭大劫, 但只残存屋栋, 庙内一切设施及各类庙额、庙匾均荡然无存。
1993年,重修它山庙,包括重建山门,修理大殿,拆建后殿,重塑王元暐及十兄弟偶像。
2010年9月,它山庙前大殿修缮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这次修缮主要针对前大殿木构架,更换了腐朽的构件,同时也对屋面进行了落架修缮。
2023年1月11日,海曙区文物部门邀请市级文物部门专家对鄞江它山庙修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传说在筑造它山堰时,由于水流湍急,河桩怎么也打不牢,筑堰遇到了困难,工程就要停工。后有当地术士献策,只有用人的热血才能铸凝河桩。但王县令爱民如子,不忍心让百姓遇难。眼看工程就要停下来,此事被那些筑堰的工匠们知道后,他们纷纷向王县令请战,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宝峰乡人氏钟仕全、樊义成,兗州府人氏皇甫彦直,鄮县人氏司徒骏、金戈、徐世高、魏日會(hui)、焦友、奚长锁,白石乡人氏朱承祖。壮士喝下烈酒,一个接一个跳入江中,一根根河桩穿过了壮士的身躯,鲜红的热血终于把河桩牢牢地凝固在江底。可当九人血染大江之时,第十位青年奚长锁忽然不见。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此刻僧人释道清经过,他得知详情后,连酒都没喝就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从容替代,完成了义举。大堰筑成了,而这十位勇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0位献身者因而被称为“它山十兄弟”。后人为纪念十兄弟之功,在建它山庙的时候特意为他们立了十尊塑像。
它山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公元1001年始,当地群众在它山堰开工的“十月十”和竣工之日“三月三”,还有“六月六”淘沙日,均兴办盛大的庙会,“六月六”,恰好早稻扬花,又称“稻花会”。庙会的形成,吸引了鄞西各乡镇乡民以及明州城商贩,赶集,看戏,交易。山货竹木、花色糕点、四季服饰、咸货鲜蔬、缸甏瓦罐、器皿编织、农用器具等货物琳琅满目,夹杂叫卖声不绝于耳。至民国初期,定海、舟山及浙东沿海各府县商贾都来赶集,它山庙会成为宁波府下第一大庙会盛市。上世纪50年代庙会曾被中断十余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鄞江“三月三”、“十月十”,以“鄞江物资交流会”的名义,逐步恢复。2009年,鄞江镇政府顺应民意,终于恢复了庙会祭祀仪式和行会巡游。此后,“十月十”庙会年年举办,每年活动有创新,且越来越有文化味。2012年,鄞江它山庙会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片石留香亭位于它山遗德庙前端左侧, 为一开间四柱落地石结构建筑,面宽1.95米,进深1.15米,规制等级很高,为庑殿顶。亭坐北朝南,南枋题“片石留香”额,两柱镌“江河旧着分流绩,霖雨新膺锡谥荣”联;北枋题“有孚惠心”额,两柱镌“一代神功参禹迹,千秋知己颂羊碑”联。亭内碑高1.97米,宽1.03米,正面镌刻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建亭碑散记,记载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官员逐级申请为王元暐锡加封号,以及皇上审批,用朱笔圈出“孚惠”二字的经过。因皇帝朱笔及圣旨,碑亭得以最高等级建造;碑文之末,有知县和38名绅士姓名及立碑时间;碑阳之额,镌双龙戏珠图案。背面镌刻《加封孚惠遗德庙善政灵德侯王公碑》,由鄞县知县周镐撰写。
遗德庙,祀唐太和中邑宰王元暐,其东庑为从祠,中室祀宋奉国军节度使钱億及元明清名宦凡二十人,东室祀宋直秘阁知吉州魏岘及元名宦、清乡贤凡九人,西室祀唐佐理修堰十人,宋修堰耆民周四一人,明佐理修堰耆民王森等。(民国二十四年《鄞县通志》第一册:舆地志:庙社篇)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堰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