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

更新时间:2023-02-09 15:43

“宅文化”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既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象征,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宅文化”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实际上,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宅文化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御宅族”及与之相关的低幼化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广义化和多元化。

主要区别

家里蹲不是宅,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但在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家里蹲也被归入了宅文化(正统御宅族对这种说法很排斥,因为这种说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御宅都被认为是家里蹲而不被理解),但大部分被称为伪宅(因其被归入宅文化,但对宅文化并无研究)。但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家里蹲以及宅的定义了解不深,而下了家里蹲就是宅这个结论。由此而引申而出的词语“宅在家”或句子“跟家宅着”“我在家宅了多久多久…”

现象

“宅文化”,在世界上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尽管这种“宅文化”一兴起就频频遭到“与社会脱节”等各种指责,但“宅文化”在世界上似乎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宅文化”不仅引领着电影、动漫和网络文化的潮流,而且意外地促进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

洗澡、刮胡子、打开电脑。东京29岁的大学毕业生松本就这样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在电脑启动的当口,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上网。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邮件,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松本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那里有他的很多朋友和游戏迷。之后,他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一边玩起网络游戏。松本住在父母家,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

这是日本“宅一族”的典型生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他们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甚至很多人表示,在28岁前绝不参加工作。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而是在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包括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

实际上,这种“宅文化”首先在经济发达及消费文化成熟的西方社会兴起。上个世纪的80年代,大批的英国年轻人被称作是“沙发土豆”:下班后唯一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吃炸薯条看电视。然而事隔20年后,新一代的英国人虽然知道“沙发土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但仅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还没能走出家门,“宅一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说,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他们当中除了学生外,有一半是自由职业者。32岁的乔治是记者在伦敦的一个邻居,也是一个标准的“宅男”。他是一个网络法律顾问,通过在线视频功能,他安坐家中就可以工作。乔治告诉记者,他为人内向,不喜欢喧闹的外部环境,因此更多选择“宅”在家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安静地读读书,并且和朋友在网上沟通。“我不认为这样的生活会令人乏味。‘宅’绝不是蜷缩在家里当懒虫。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看报纸不需要去商店买,因为网络上的新闻更新更多。要健身也可以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进行,如果要买柴米油盐都可以登录当地超市的网站让人送到家。更重要的是我在网上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我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免去了在户外的奔波。”

德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海尼是一个“宅一族”的网络政党积极分子,他们倡导自由、安全的网络。她曾是一次网上请愿打击儿童色情网站法案的幕后策划人。仅在几天之内,他们就通过网络集齐了5万个签名。这也被德国媒体称为发动时间最短的请愿。海尼后来在网上留言称,他们要让联邦议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这群“宅”在家里的人也拥有发言权。

诞生发展

“宅文化”诞生与发展,引领网络消费文化。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日本网络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赛,今/年的获奖俳句是“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欲求。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他们的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一定都是荒诞无稽的。这位专家认为,事实上,世界网络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也是“宅文化”推动的效果。

随着“宅文化”兴起,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野村综合研究所不久前的一次市场调查称,日本电子游戏、动漫、追星、连环画等与“宅文化”有关的市场规模高达2900亿日元。

在韩国,成为“宅一族”的人中不仅有很多青少年,还有很多成年人,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韩国的因特网普及率超过75%,网络游戏产业十分发达。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9年底的总结报告称,2009年度韩国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预计达30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其中,最受“宅一族”欢迎的网络游戏产业的输出额是1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占整个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的一半。

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取消了出门旅游计划、选择“宅”在家里玩游戏。和电子游戏相关的产业一枝独秀,成了这一年多来的经济增长亮点。去/年的圣诞和新年假期,任天堂的WII游戏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在许多美国商店脱销,心急的美国“宅一族”甚至自发建立查询网站,保证自己抢到从集装箱到岸后的第一批游戏机。

“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N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在这方面,中国南方发展非常快,相关社群、各种活动都已经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中国港台企业投资

争议性

由于许多“宅一族”都是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动漫等亚文化之中,并且很少与社会沟通交流,“宅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韩国日报》去/年报道称,韩国大约有10万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关系,存在自闭的倾向。首尔市青少年商谈支援中心的郑老师介绍,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虽然已经18岁了,但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

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心理学学者鲁斯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宅文化”的兴起和科技传媒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年轻人因为可以通过在线购物、聊天或是收看媒体节目来节约时间或是降低消费成本,越来越喜欢上这种生活。

对于青年一代的“宅文化”,不同年代的人看法明显不同。《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向几位当地人了解对“宅文化”的看法。47岁的杰森认为,这些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无法了解复杂的社会,不擅长同他人在事业上合作,更使得个人孤僻性格的滋生。他回忆说,自己年轻时选择在假期或是大学毕业后去陌生城市打工旅游,既培养自己的谋生能力又能够增长个人的见识,这些亲身体会的经验远比在电脑上获取的信息更加的宝贵,他奉劝这些“宅男宅女”们应当走出家门,更积极地面对真实的社会。30多岁的简妮则认为,“宅一族”并没有错,很多人偏爱网上交流,并不能证明互联网疏离了人际关系。他们在网上论坛和虚拟社区中往往能找到更多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网上平台联系到了生意伙伴,甚至很多人通过网上交友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宅”生活后,他们会重新走向社会,取得成功。

有利性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西方人去教堂,东方人逛集市。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利用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电脑和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像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化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对于个人而言,宅文化充分尊重个人个性发展的需求,让个人生活更精彩。在这一个尊重个性发展的时代,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被贴上一样的标签,成为公众场合里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亦或者长袖善舞的公关能人。有人喜欢清静,宅文化中的他们能免受外界的干扰,静静的思考。有人喜欢简单,宅文化中的他们能通过网络订餐购物等服务解决各种繁琐小事。有人喜欢快捷,宅文化中的他们能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轻松了解天下资讯。有人喜欢自由。宅文化中的他们能靠编辑、开网店、电子商务等工作自给自足。对于社会而言,宅文化促进了多元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和巨大的财富价值,让社会生活更精彩。宅文化孕育了以ACGN及周边商品为核心的ACGN产业以及一群精通ACGN产业研发的牛人。ACGN产业已经成为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支柱产业。正是得幸于宅文化,“宅一族”们能够在一个私人安静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高效的生产率和严谨专研的态度促进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产业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精彩的体现。

中国某些地区“宅文化”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也是中国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把“宅文化”简单地看成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并不合适。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危害性

对于部分人来说,“宅”是使生活颓废的一种逃避行为,而“宅文化”是一种引导人们宅在家中的文化,“宅”是“不洗漱不出门”和“只叫外卖”的代名词。当今社会,宅使人们远离正常交流,脱离社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