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4 09:35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
人人都是把关人: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直接地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是人们经过自己脑袋过滤之后再进行传播的,人们可以选择说什么,也可以选择不说什么,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理解和对待自己接触过的消息,从而进一步传给别人。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公开发布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1、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则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滥。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最终的力量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而剔出没有传播价值的“垃圾信息”。这个过滤的力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就会随着传播者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它又符合“使用——满足”理论,因为在网络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传者同时也是受者,能得到传者的认同同样意味着这些传者在自己身为受者的时候已经认同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能够愉悦受众,而不能愉悦受众的信息则无法在信息的海洋中维持使其持续发布的成本。因为这种力量起到了“把关”作用中最关键的过滤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类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