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

更新时间:2024-05-17 15:17

安全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试办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工科试32,为工科专业。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安全工程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变更为082206*,属管理工程类,为工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代码080107)与安全工程(专业代码082206*)合并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2,属环境与安全类,为工学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安全工程(专业代码081002)、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007S)、灾害防治工程(专业代码081004W)合并为安全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901,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安全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901,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总学时或学分要求:总学分为140~180学分,总学时为2100~2500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行业状况。

理论课程

1、通识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包括军事理论、法律、伦理、外语、人文、体育等基本内容;除中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化学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具体教学内容由各高校自行确定,并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通用专业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通用专业知识包括: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职业安全健康、事故调查与处理、安全监管监察、应急管理等;行业专业知识包括:矿山安全、冶金安全、化工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火灾爆炸防治、机电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噪声控制、通风除尘、防毒技术、辐射防护、交通运输安全等。

一、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二、工程基础类课程

三、专业基础类课程

四、专业类课程

(括号内数字为建议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或者习题课学时数)

示例一(煤矿方向)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管理学(32)、安全心理学(32)、安全经济学(32)、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36+4)、矿井通风(50+6)、矿井瓦斯防治(28+4)、安全监测监控(36+4)、安全人机工程(28+4)、矿山开采(38+2)、安全法规(32)、安全评价技术(32)、矿井火灾防治(28+4)、矿井粉尘防治(20+4)、专业计算机应用(20+20)、专业英语(32)、煤矿安全监察(24)、矿山救护(36+4)。

示例二(工业方向)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管理学(32)、安全心理学(32)、安全经济学(32)、工业通风与除尘(30+2)、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36+4)、机械安全工程(28+4)、电气安全工程(24)、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36+4)、安全监测监控(36+4)、作业环境空气检测〈28+4)、工业防毒(32)、灾害学(32)、特种设备安全(32)、化工安全工程(36+4)、安全法规(32)、安全人机工程(28+4)、安全评价技术(32)、专业计算机应用(20+20)、专业英语(32)。

示例三(石油方向)

工程力学(56+8)、机械设计基础(56)、电工电子学(56+16)、计算机测控技术(52+4)、安全监测与监控(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评价技术(32)、安全人机工程(28+4)、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36+4)、石油加工概论(32)、油气储运概论(32)、石油安全工程(或化工安全工程)(32)、工业安全技术(32)等。

示例四(设计、评价、咨询方向)

工程制图(80)、基础化学(56)、基础化学实验(2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16)、微积分ⅡA(48)、微积分ⅢA(24)、线性代数Ⅰ(32)、大学物理Ⅱ(120)、C++程序设计基础(48)、有机化学Ⅲ(40)、C++程序设计实践(32)、工程力学(64)、经济学基础(32)、概率论B(32)、数理统计l(24)、流体力学(32)、电工学Ⅰ(64)、物理实验Ⅱ(24)、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48)、物理化学(48)、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2)、安全信息工程(32)、安全经济学(32)、可靠性分析(32)、电工电子实践Ⅱ(16)、制造工程训练Ⅱ(金工实习)(32)、机械设计基础Ⅱ(56)、安全人机工程(32)、资产评估概论(32)、环境工程(40)、安全监测技术(32)、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教育学(24)、安全学原理(40)、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40)、安全法规(24)、爆炸与冲击(32)、可靠性分析(32)、地下结构可靠性(24)、消防工程(24)、职业卫生及工程(3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24)、工业通风与空调(32)、安全心理学(32)。

实践教学

具有满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种实习环节具体类型和周数由各高校自行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总的实习周数一般不得少于10周,实践环节学时应满足20%比例要求。

专业实验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至少选择下列实验中的1/3进行安排:安全管理实验、环境参数测定、人机工程实验、设备的安全检测、气体检测与分析实验、防火防爆实验、安全信息采集综合实验、安全远程监测实验、火源监控实验、构件缺陷检测、电气设备安全检测实验、粉尘检测与分析实验、通风与除尘实验、工业装备安全在线监测实验、灾害防治仿真实验。

必开实验包括安全人机工程、设备的安全检测、防火防爆等。自选实验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教学计划安排。

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教学计划安排其他实验。

认识企业事故发生状况,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主要危险与有害因素,基本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时间安排1~2周。

熟悉安全生产工艺流程,掌握部分关键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技术,主要是所选的行业背景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技术措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在企业进行应用实践,时间安排4~6周。

应结合学生准备从事的专业方向,有侧重点地进行。熟悉实习单位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熟悉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安全技术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主要搜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时间安排4~6周。

专项事故预防方法的专门设计,可以安排如人机工程学方法、安全管理学方法、安全风险评估、事故调查分析、通风工程技术、防火措施、防尘技术等,也可安排综合性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可安排10~15周,学生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一般毕业设计(论文)50%以上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1、行业背景

从事该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或相近专业。部分授课教师应具有安全领域研究背景。

2、工程背景

所有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工程、项目科学研究背景,有教师承担过工程性项目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教师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合理,保证在教学以外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培训、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备资源

配备各种高水平、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及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学校图书馆及安全专业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有必要的安全工程类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400元。

质量保障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学校、学院(系)、系(教研室)三级监控体系,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应建立听课制度、评教制度、试讲制度、教学督导、专项评估等质量监控制度,并有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代表院校:吉林建筑大学

代表院校:中国民航大学

1、服务社会需求,统筹两个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应立足中国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安全发展,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通过校友、行业协会与企业等深度调查分析,全面把握安全工程人才多样化需求,统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前瞻性设置矿山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安全技术与管理等方向,明晰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等要求,重构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教师还应调查分析中国国家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产业结构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对安全生产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兄弟院校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推进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理解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专业认证标准要求,通过走访、座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听取工业企业、行业协会、校友、教师、学生、社会对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能力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2、深化内涵发展,融合三个聚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要突出学生中心,坚持成效导向,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发展,聚力教师队伍发展、聚力教学条件保障、聚力教学资源建设并融合推进,以教师科研发展、教学发展和教学内生动力激发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体系,推进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选拔教师到中国国外大学留学深造,引进优秀博士,鼓励教师获得安全工程执业注册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行业协会学术兼职。

各大院校应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实际对接、科研平台与实践创新对接,完善政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学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聚焦学生能力,耦合四个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聚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占学时学分比例。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案例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内容,实现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实施教授和博士给本科生讲座,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的深度联合机制,实践教学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参与。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施辅导员联系教学系制度,实行导师贯穿大学四年,指导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代表院校:湖南科技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安全防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设计开发及安全监测、监理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安全工程学科技术管理人才。

考研方向

法律(非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

就业方向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石油、化工、电力、港口、航空、航天、交通、保险、商贸等行业的各类企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施工安全监督与监理、事故损失预测及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安全监察、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