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道中即事

更新时间:2023-08-30 19:22

《安宁道中即事》是清代诗人王文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先写昨夜细雨润物,次写翌晨塘水上涨,再写傍晚春风吹拂,最后写田野充满花香。表现了江南农家田园的秀美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惬意和欣喜。全诗形象灵动,流畅自然,清新雅致。

作品原文

安宁1道中即事2

夜来春雨润3垂杨4,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5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安宁:今云南省安宁县。

2、即事:就眼前景物(事物)吟咏成诗。

3、润:滋润。

4、垂杨:枝条低垂的杨树。

5、日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白话译文

经过昨夜春雨的滋润,垂杨更加清脆,池塘里春水新涨了许多,但还没有满塘。

傍晚原野上风吹过的地方,菜花香夹杂着豆花香。

创作背景

这是诗人于云南临安知府任内所作的一首诗,约作于乾隆三十年(1765)春。诗人在春日郊行中即景兴感,看到春天郊野美丽的风光,身心受到滋润和熏染,心情充满愉悦,当即吟成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前两句写春雨过后塘边景色。“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由于夜雨的洗涤,柳条显得格外娇嫩,而池塘的贮水也略有增多,这里的“润”、“生”两字都值得细细咀嚼。春雨初霁,杨柳不但色泽更鲜,而且柳叶也应有所滋长。所以“润”字不但有润色之义,也有滋润之义。把柳条柳叶的质感都写出来了,池塘一冬也应有水,但在枯水季节,这水也给人以萎缩冬眠的感觉。而在春雨之后,池塘水位增高,水色变绿,确乎给人以质变的感觉,又仿佛从一冬的沉睡中醒来,恢复了生机,获得了“新生”。“不满塘”三字,见得春雨时间不长,雨量也不很大。虽“不满塘”,但毕竟使人感到塘水的增高,“正是一年春好处”。如果满塘甚至溢水,须是夏日暴雨后的情景。

后两句写春的气息。“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前二句所写全属视觉愉悦,这两句则全是嗅觉的快感。春日郊原百花盛开,桃李飘香。而诗人偏偏只抉出“菜花香”和“豆花香”来写,很有别趣。读者不难想见,他是身在田野阡陌上,而庄稼地里菜花与豆花的开放,是成畦成片,有时是连绵数里,桃李花没有这样的气派。他这时只嗅到菜花、豆花的清香,应是实感,拈来自好。一个“杂”字写出辨味之细。而在此同时,诗人为农家将有一个好的收成而喜悦,不言而喻。此外,上句的“风过处”三字亦下得好,盖庄稼的花粉和气息是随风传送的,往往在风过的时候,香味最浓,最使人心醉。诗句虽然直接写香,但“菜花”、“豆花”间接也能表现色。司春的女神来了,把黄的菜花、蓝的豆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花散在路上、散在地上、散在农人的田里,使人感到美不胜收。

这首诗描绘了沿途看到的南国雨后的美丽春光。诗歌前两句写视觉,后两句写触觉、嗅觉,不仅写出了春天雨后的色彩。而且写出了春天雨后的气味。时间由早到晚,延续一天;视野也由路边,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全诗语言明快,意境清新,有静有动,色味俱备,令人陶醉。

名家点评

济宁学院中文系教授姜葆夫《常用古诗》:这首诗以清新秀丽的风格,通过春雨、春水、春风,菜花、豆花等景物的描绘,抒写了春天郊野美丽诱人的风光。后二句把傍晚乡村田间,花香扑鼻,令人心爱的景象,和盘托出。

作者简介

王文治(1730—1802),清代诗人,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少年时即以书法文章闻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官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曾出使琉球。后辞官返乡,主讲杭州镇江书院。以诗文名世,与袁枚、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四大家。著作有《梦楼诗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