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明

更新时间:2022-11-15 14:38

安德明,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原天水县)。1987-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学士(1991)、文学硕士(1994,导师:张紫晨、刘铁梁教授)和文学博士(1997,导师:钟敬文教授)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受国家留学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00-2001)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及民俗学专业(2006-2007;2019-2020)做访问学者,并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014)和中国台湾东华大学(2016)担任客座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 、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7年9月~199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学士论文为《迷信的发生与存在——街子乡迷信习俗的调查与分析》

1991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习俗研究》,导师:张紫晨、刘铁梁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渭水中上游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导师:钟敬文

1997年7月~200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助理研究员(其间,1999年6月~1999年12月,在江西省峡江县广电局挂职锻炼,担任局长助理)

2000年8月~200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副研究员(其间,2000年8月~2001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4年10~11月,在芬兰文学学会民俗学档案馆进行访问研究)

2005年8月~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研究员(其间,2006年8月~2007年8月和2019年8月~2020年9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和民俗学专业做访问学者;2009年被聘为三级研究员,2017年被聘为二级研究员)

2004年2月~201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副主任

2011年8月~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

2020年12月~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2021年7月起主持所务工作)

2021年9月至今,兼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2021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

2021年12月,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民间叙事、谚语、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基本理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获奖情况

2021年8月,经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批准,接受美国民俗学会授予“国际会士”荣誉

2021年7月,专著《中国民间文学史·谚语卷》与所在系列其他著作一道,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2019年10月,论文《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15年11月,论文《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0年11月,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2006年11月,专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2005年10月,论文《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2004年9月,专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获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2004年6月,被推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

基金资助情况

2019年8月-2020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2019年度“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资助,在美国哈佛大学民俗学专业及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

2014年6月~8月,受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做客座教授

2006年8月~2007年8月,获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

2004年10~11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芬兰科学院学术交流协议项目资助,在芬兰文学学会民俗学档案馆进行访问研究

2000年8月~2001年8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出版图书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1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谚语专家组组长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副主席

《文学评论》编委

《中国文学年鉴》编委

《民间文化论坛》主编(2014—2020)

A&HCI国际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编委(2016-2020)

国际非物质遗产学会(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副会长(2015—2020)

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2015-2017)

科研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民间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中国文学的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乡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家乡民俗学:中国民俗学者的田野实践和理论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家乡民间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权威的话语——民众生活语境中的民间谚语研究》

中国社科院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多卷本)课题组成员,负责《中国民间谚语史》卷的研究和撰写任务

学术著作

专著

《家乡民俗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

《中国民间文学史谚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与杨利慧合著,第二作者),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年8月;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2月部分修订再版。

《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飞鸿遗影——钟敬文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金猴献瑞》(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合著,第一作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修订本。

主编

《2018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俗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2017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俗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

《民间叙事的多样性》(与吕微合编,本人排名2),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

论文

部分书章

部分书评及序言

翻译

(一)主要论文

(二)专著

部分学术文章、调查报告与学术访谈

重要学术活动

2021年12月12-17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国文联第11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1年7月25-27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

2019年10月6日,与哈佛大学民俗学与神话学专业的Steven Mitchell、Joseph Nagy等教授及部分学生一道,前往马萨诸塞东北部的托普斯菲尔德(Topsfield),考察被视为美国最古老的郡域农业文化节的托普斯菲尔德节(Topsfield Fair)相关活动。

2019年7月5—7日,应韩国实践民俗学会会长、韩国东国大学教授南根祐先生邀请,前往位于韩国春川市的翰林大学,参加主题为“后帝国的文化权力与Vernacular:通过民俗学来问究日常生活”的2019年夏季韩国实践民俗学会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发表论文《作为范畴、视角和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2019年5月1-4日,应韩国全州市市长金胜水先生及全北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作为评委前往韩国参加首届“全州国际非物质遗产推进奖”评审会。

2019年4月9日,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指派,参加“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并在“中非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环节宣读论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中非经验比较研究》。

2019年2月18-24日,应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馆长Sung-young Yoon先生邀请,在韩国首尔参加由该馆主办的《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杂志2019年度编委会会议,并根据会议安排,前往韩国京畿道安城市、忠清北道报恩郡、镇川村等地,考察了安城酱料制品基地、安城铜制品作坊、安城男寺党表演团、报恩郡传统手工艺作坊、镇川古钟博物馆及制钟作坊,以及韩国钢铁博物馆等非遗项目。其后又参加了“全州国际非遗推进奖”评委预备会。

2018年12月8-9日,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协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社区的辉煌:来自街子镇的案例》并主持大会闭幕式。

2018年9月29-10月6日,应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席项目负责人Marc Jacobs教授邀请,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为期2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席项目负责人会议,并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做题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hin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学术报告。

2018年9月,应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邀请及韩国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部长委任,继续担任A&HCI国际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任期两年。

2018年6月4日-8日,应日本东北大学宗教学系木村敏明教授邀请,前往日本仙台参加“东北创意论坛”2018年的主题活动“东北亚讨论会:地质稳定与人类适应性”,并在其中的“自然灾害与信仰/神话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Interpreting and Approaching the Disaster with Symbolization: Belief and Ritual Practice of Praying for Rain in Villages at Tianshui, Northwest China(对于灾害的象征化理解与处理:甘肃天水地区的求雨仪式)”。

2018年5月23日,应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要求,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术研讨会”,做题为“Communication as Basic Chanel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on Development(交流是加强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的大会发言。

2018年5月4-7日,应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在杭州参加“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遗保护专家级论坛专家顾问指导会”并受聘为第二届论坛顾问。

2018年2月19-24日,应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馆长Cheon Jingi先生邀请,前往韩国首尔参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国际非物质遗产期刊》)第13届编委会,并根据会议安排,和其他与会者一道,考察韩国忠清南道唐津市Gijisi村的拔河习俗及民俗博物馆、瑞山市村民的木偶表演、牙山市制陶技艺、温阳民俗博物馆、外岩古村落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与相关项目的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及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座谈。

2017年12月4-8日,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成员,前往韩国济州岛参加在该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及NGO论坛。

2017年11月9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召开“《民间文化论坛》创刊三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

2017年8月19-21日,在昆明参加由云南大学和韩国延世大学主办、云南大学文学院等承办的“首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当下东亚各国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主旨报告《非遗保护与中国民俗学的新进展》。

2017年8月5-10日,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前往比利时列日(Liege)市参加由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人文大会,在“Folklo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Comparing History, Theories, and Approaches”(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历史、理论和方法)分论坛宣读论文“Chinese Folklore since the Late 1970s:Achievement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难和挑战》),并经文学所和社科院国际局批准备案,当选为在该分论坛正式宣布成立的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副主席。

2017年7月10-16日,在加拿大滑铁卢瑞纳森大学参加“文化间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

2017年7月6-9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国际研究中心的邀,在日本东京成城大学参加了主题为“Glocal Perspective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ocal Communities, Researchers, States and UNESCO(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在地化视角:地方社区、研究者、国家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论坛,会议发表论文“The campa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 China: significance and challenge(《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成就与挑战》)”,并为来自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风筝哈传人哈亦琦先生的会议发表担任了现场翻译。

2017年2月13-18日,应邀在韩国首尔参加A&HCI国际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2017年度编委会。

2016年11月26日-12月3日,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成员,前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及先期于此间举行的主题为“Challenges for NGOs in the promotion of ICH values(非政府组织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GO论坛,其间亲历了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大会主席宣布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现场。

2016年10月10日-16日,应文化部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波兰克拉科夫(Cracow)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和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及中东欧16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并做大会首场主旨报告“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hin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的实践与经验》)。

2016年2月19日,作为主宾参加拍摄的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大型“国际化人文类高端访谈专题节目”《文明之旅·猴年说猴》开始首播。

2016年2月15-19日,应邀在韩国首尔参加A&HCI国际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2016年度编委会,并受聘为该刊编委(任期两年)。

2015年11月29-12月4日,作为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查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专家团队成员,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及NGO论坛。

2015年6月9-11日,参加由中宣部文艺局主办的“艺术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并在小组会上发言

2015年-2017年,担任于2014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查机构的中国民俗学会非遗评审专家,先后负责审查多个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等不同名录的申报材料并撰写评审报告,共计16项。

2015年4月15-18日,应韩国全北国立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咸翰妮教授邀请,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做题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hin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学术报告,参加在韩国东国大学举行的“非物质遗产学会”成立大会并向大会做主题报告“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 Global Campaign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

2015年4月,在《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2期(第5-24页)组织“前沿话题:乡愁的民俗学解读”专栏,该专栏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8期整体转载(第3-19页)。

2015年2月,主持召开《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度在京编委会议。

2014年10月10~13日,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4学术年会,发表论文《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并担任小组评议。当选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2014年6月2~8月29日,受中国社科院与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合作协议项目资助,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European Ethnology, Humboldt University zu Berlin)做客座教授。

2014年6月22日-7月6日,受文化部及美国史密森学会邀请,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为期两周并以中国和肯尼亚为主宾国的第48届史密森民俗节,担任中国相关民俗文化活动的解说和主持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因此受到文化部的表扬;其间参加了由美国史密森学会民间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主办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国际对话)学术研讨会,并参与讨论。

2014年5月22~26日,应邀在中国台湾花莲参加由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主办的“2014海峡两岸民俗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并担任会议主持。

2014年1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为《民间文化论坛》主编,并主持召开了《民间文化论坛》第一届编委会。

2013年11月,在文学所启动并主持召开“民间文学研究年度话题之2013”学术研讨会。

2013年10月15日,邀请德国民俗学者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所长Wolfgang Kaschuba教授在文学所做题为“Urban Heritage, Civic Cultures and City Visions”(城市遗产、城市文化与城市展望)的学术报告,主持会议并担任现场翻译。

2013年9月13~16日,参加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北京香山饭店主办的“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论坛”,并做《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发言。

2013年6月12~16日,在成都参加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6月17日,作为观察员在四川成都参加由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中心主办的“太平洋岛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制定培训班”开班仪式。

2013年5月3~5日,应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和宗教学系赵昕毅教授邀请,参加在该校New Brunswick校区举办的“华北农村社区与宗教研究的新范式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

2013年4月8~12日,受美国高等研究院(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邀请,参加由Robert Baron和Nick Spitzer教授在该院主持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与实践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美的比较”(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Safeguar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Compari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社区的辉煌:来自街子镇的例子》(Reblooming the Community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Jiezi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

2012年12月7日和12日,邀请德国民族学者、苏黎世大学民族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南因果(Ingo Nentwig)博士在文学所先后举办题别为《“萨满教”概念定义的反思:拉斯洛•沃伊达先生对阐释萨满教的贡献》和《德国民族学和语言文献学的相互渗入——以莱比锡为例”》的学术报告,并主持报告会。

2012年11月16~21日,参加由美国民俗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生产性保护”,担任美国学者Betsy Peterson的论文“Creating Cultural Capacity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wo Case Studies from the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的评议工作。

2012年9月11日,组织并主持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室举办的“‘非遗’保护与研究的中国经验学术讨论会”。

2012年6月23~26日,前往青岛参加由来自北京大学和美国Rutgers大学等机构部分同人组织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社区与宗教”工作坊,发表论文《传统的协商——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为例》并进行交流。

2012年5月15、16日,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联合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东亚中心裴玄德(Jordan Paper)教授,分别举行题为“强加在中国宗教理解上的基督教影响”(The Christian Imposi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Religion)和“全球性视野中的中国宗教”(Chinese Religion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的学术报告。

2012年5月9~14日,在江西赣州参加由中国民俗学会与赣南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学科建设与区域民俗研究——2012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议程》,做大会主题演讲《8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与挑战》。

2011年11月20~25日,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1年10月2~16日,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访问,并于12~16日期间参加在当地举行的美国民俗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会议发表论文“The Emergence of a New Cultural Hegemony: Reflecting on the Ongoing Mov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文化霸权的新涌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反思)。

2011年6月20~7月4日,前往甘肃天水,参加由秦安县主办的“纪念‘陇上铁汉’安维峻诞辰157周年研讨会”,宣读论文《不一样的铁汉——正史与民间叙事中的安维峻形象比较》,随后参加2011(辛卯)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2011年4月24~27日,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该协会理事。

2011年4月11~14日,应邀前往越南富寿省参加由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及富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当代社会的祖先信仰:兼论越南雄王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Myth, Efficacy Legend, and Localization of a Religious Belief: Investigation of Fuxi and Nüwa Temples and Temple Festival 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信仰、神话与灵验传说——对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的考察》),并考察当地雄王祭祀仪式。

2010年12月30日,参加由国家文联、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启动仪式,并受聘为该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9~16日,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2010年度青年学者国情考察活动,前往广西南宁、钦州、北海及海南海口、儋州等地,围绕北部湾地区渔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

2010年20~24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2010年年会”,当选为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宣读论文《体验国家的边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

2010年10月14~16日,应邀在中国台湾花莲参加由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主办的“2010海峡两岸民俗暨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当家乡成为田野:民俗学家乡研究的伦理与方法问题》,并担任钟宗宪教授论文《大福补天宫女娲信仰的圣性与俗性》的评议人。

2010年8月21~27日,在云南昆明和开远参加由云南大学、开远市委市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联合主办的“兄妹婚神话与信仰民俗暨云南省开远市老勒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信仰、神话与灵验传说——对甘肃天水伏羲庙及庙会的考察》。

2010年3月29日~4月9日,与北师大杨利慧教授联合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所长Wolfgang Kaschuba教授来北京进行学术交流。Kaschuba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北师大文学院做了题为《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Images and Imaginations: Urban Ethnology in Berlin)、《从民族国家的到文化的:迁移中的欧洲文化认同?》(From National to Cultural: European Identities on the Move?)、《欧洲的文化遗产——抑或是真实性的神话》(Cultural Heritage in Europe -or the Myth of Authentic)和《记忆文化的全球化?——民族国家记忆政治中的显性纪念碑、原教旨主义者的策略以及宗教偶像》(Globalizing Memory Cultures?——Visual Monuments, Fundamentalist Strategies and Religious Icons in National Memory Politics)的四场学术报告,本人担任首场报告的现场翻译工作。

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参加哈佛燕京学社和北京大学主办的“多元视角下的公民身份与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体验国家的边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

2009年9月23~26日,在上海参加由上海市教委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的“2009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暨华人文化教育工作者论坛”,并提交论文《学校教育与传统节日的传承》。

2009年9月15~23日,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和院团委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青年学者国情考察活动”,在宁波滕头村进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并担任考察组组长。

2009年7月26~31日 参加云南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并在“Ethnic Tourism in Asia”(亚洲的民族风情旅游)分会场宣读论文“Experiencing the Boundary of the State: Tourism in the Border Area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体验国家的边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

2009年7月8~12日,应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人文科学系邀请,在柏林洪堡大学参加“社会人类学的民俗视角:迈向汉族社会研究的新范式”国际学术研究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Negotiating Authority and Resourc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Villagers in Reconstructing Popular Religion in Jieting Village”(对传统的协商: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

2008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参加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广西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活动。

2008年9月2~5日,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宁波举办的“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国际学术理论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2008年5月15~16日,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和欧洲CO-REACH参与机构在北京主办的“中欧社会科学研究合作研讨会”,并在“文化遗产”分会场做了“Studying Popular Religion among Han People in Northwest China(西北地区汉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的发言。

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参加由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联合主办的“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认同与协商:街子乡的社火表演》。

2007年4月19~21日,参加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举行的美国西部民俗学会年会,会议发表论文“Gods Worship and Social Changes: Decline or Reviving?: Example form a Changing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神灵崇拜与社会变迁:衰落还是复兴——来自中国西北部一个变化中的村落的例子》)。

2007年4月16、17、26日,先后应邀在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英语系、葳涞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中国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类学系做题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vement in China”(《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学术讲座。

2006年12月8日,被推选为于当日成立的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会员。

2006年10月18~22日,参加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的密尔沃基(Milwaukee)举行的美国民俗学会2006年年会,会议发表论文“Shehuo in Jiezi Villages”(《街子乡的社火》)。

2006年4月18-22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协会理事。

2005年12月14~18日,应邀参加由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在首尔主办的以“韩·中·日文化交流于相互认识”为主题的2005年度韩·中·日国际论坛,负责日本人类学者伊藤亚人教授的论文《文化共同体论与民间交流》的评议。

2005年8月,应邀为《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组稿并主持编辑专栏《家乡民俗学——从学术实践到理论反思》(第1-11页)。

2005年2月18日,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杰出教授理查德·鲍曼教授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做题为《民俗研究与界定中的“传统”观念》的学术报告,并担任现场翻译。

2004年11月23~24,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广州主办的“多维视野下的民间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当家乡成为田野:民俗学家乡研究的伦理与方法问题》。

2004年10月14日,应邀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中国日用技术研究”课题组做题为“Everyday LifeArtefacts in Ritual Contexts: A Case Study 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常与非常:甘肃天水地区求雨仪式中使用的物品及其象征意义)的报告。

2004年10~11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芬兰科学院学术交流协议项目资助,在芬兰文学学会民俗学档案馆(Folklore Archives of Finnish Literature Society)进行访问研究。

2004年8月,与吕微一道组织和主持了以“民间叙事的多样性”为主题的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并提交论文《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

2003年11月,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的“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会议发表论文《近20年来的谚语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反思》。

2003年7月,参加“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络会议,发表论文《家乡——中国民俗学的一个出发点和支点》。

2002年7月,在中国民俗学会第5届代表大会(北京)上,当选为该学会理事并兼任学会副秘书长。

2001年4月,应邀在印第安纳大学留学生中心发表题为“Shehuo In villages of Northwest China”(《中国西北地区农村的社火》)的报告。

2001年4月,应布鲁明顿地方广播电台(WFHB Bloomington Community Radio)的约请,和杨利慧一道在该电台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

2001年3月20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做题为“Rituals and Prayers Used to Prevent Hailstorms: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中国西北农村地区防雹习俗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2000年10月,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Columbus, Ohio State)参加“美国民俗学年会”。

1998年-2002年,担任中国民俗学会机关刊物《中国民俗学年刊》的编委。

1998年12月,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4届代表大会(北京),并当选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1997年8月,参加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和新疆大学在新疆乌鲁木齐合办的“民族民俗文化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发表论文《论农事禳灾的功能》。

1997年6月,参加由山西师范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在山西省太原市合办的 “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街子乡的社火》(与杨利慧合著,第二作者)。

1995年11月~1996年8月,协助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二十四节气》节目的拍摄工作,承担民俗咨询的任务。

1994年11月,向在山东乳山举行的中国民俗学会年度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发表论文《田野调查中民俗学者的主观因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