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3-03-23 18:41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重组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十五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现任中心主任为安徽大学周晓光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2018年4月,安徽大学围绕“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要求,以历史、中文、法学等学科骨干力量为基础,正式成立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学研究中心成为这一重点建设高端学术平台的重要依托机构。

中心概况

中心现藏有丰富的徽州民间历史文献,其中徽州原始文书档案近八万份(册),各类原始抄本、谱牒、徽人文集五百余种。为加强对所藏徽州文书的保护与利用,中心在成立之初还专门设立了文书特藏室(即“伯山书屋”)。2007年底,中心申报的中央和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准立项,顺利建成徽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学术力量

中心现有讲席教授2人,专职研究人员20人,兼职研究人员30人,拥有一支包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入选者、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内,且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中心下设徽商与徽州经济史研究室、徽州文书与文献研究室、徽州宗族与社会史研究室、徽州学术与思想史研究室、徽州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室。

研究方向

中心主要致力于三个方向的研究:

徽州文献与文书方向:徽州留存的历史文献数量极为丰富,它们既包括传统的典籍文献,更有为史学界所重视的30万件左右的民间契约文书,它们构成了徽学的学术基础。在徽人著述、徽州文书等综合性和专题性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与研究方面,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出版了《戴震全书》、《徽州历史档案目录提要》、《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名族志》等专题资料汇编与徽人著述整理26种,合计达700万字。即将出版的还有《徽学研究资料辑刊》,包括《新安文献志》、《太函集》、《新安学系录》等重要文献。中心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及省部级徽州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近20项,其中,《徽州文献综录》已完成初稿,《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整理》、《徽州医学文献的整理》等重大项目正在研究之中。

徽州社会经济史方向:徽州地区自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宗族制为基础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并形成和积淀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新安理学、徽商、徽州文学艺术以及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以文献为基本依据,结合田野考察,对徽州区域的地方学研究自80年代以来,已引起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日本、美国、韩国、英国、荷兰等国学者纷纷以徽州地域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中心的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以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研究为特色,在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民间法律、徽州民间艺术、徽州历史人物、徽州建筑文化等方面,出版和发表了《两驿集》、《徽州宗族研究》、《胡宗宪评传》等一大批学术成果,重大项目《徽州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已接近完成;《徽州法律文书和民间法研究》《新安学术史研究》《徽州村落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项目也在进展之中。

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徽州以及周边地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的资源。中心积极推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深度挖掘,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协助地方进行开发规划。另外一方面,通过科学的研究,呼吁文化资源的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中心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有两项,一是《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是《徽州村落的研究与开发》。其成果直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科研成果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根本,扎实推进徽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经过不懈努力,中心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文化史》《徽州宗族研究》《明清徽州社会研究》《戴震考据学研究》《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文献集成》等学术著作30余部;影印出版《徽州文书》6辑60册;出版了包括《新安文献志》《太函集》《新安名族志》《休宁名族志》等重要文献的《徽学研究资料辑刊》8种14册;编辑出版大型学术集刊《徽学》12卷;同时还在包括《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献》《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社科规划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徽学研究中心已在国内外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品牌和学术声誉。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徽学》,每年出版一卷,并编辑《徽学研究通讯》传递学术信息。

人才培养

中心招收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及专门史、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戏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培养后续人才。

社会影响

在积极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中心还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始终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积极为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智力服务。1999年,徽学研究中心成立伊始,安徽大学就与黄山市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2000年,徽学研究中心将《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列入首批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自2004年开始,徽学研究中心连续多届参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徽商大会”,并参与策划“徽商论坛”。此后,又参与推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徽学研究中心被安徽省文化厅盛赞为安徽“文化研究和建设领域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徽学研究中心也将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对外交流

为传播徽文化,扩大徽学影响力,中心还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已经和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研究学院,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高知大学东洋史学部、熊本大学文学部,韩国国学振兴院全南大学湖南学研究院、丽水大学、木浦大学,以及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等国(境)外10所著名高等学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签署了全面合作研究协议,深入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2004年以来,中心先后有50余人次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活动。通过这些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徽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