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5 10:45
安徽省宣城中学(Xuancheng High School),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创建于1906年,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安徽省第四届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第五届文明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
安徽省宣城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著名学府,其前身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宁国府中学堂”。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革命先烈恽代英、肖楚女曾在学校执教并从事革命活动。1952年正式命名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并成为国家教育部直接联系的全国三十所办得好的中学之一。现为安徽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近4000人,在编在岗教职工277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教坛新星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3人,市级骨干教师41人,市级教坛新星25人。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年年取得新突破,高考一本升学率逐年攀升,进入全省一流示范高中行列,多名同学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深造,近三年录取清北11人。学科竞赛成绩更是异军突起,势头强劲,近年来累计获全国中学生奥赛金牌3枚,银牌22枚,铜牌3枚。
继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文明单位、省体育特色项目(篮球)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省花园式学校、首批市级文明校园后,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22年报送的《建构“三有”德育体系,打造“均衡”德育校园》德育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名单。2023年被授予全国“营养和健康”示范学校称号。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及社会美誉度日益提升,连续多年荣获宣城市公共服务单位民主考评教育类先进单位。
1906年,宁国府于宣城鳌峰(今宣城中学校址)创办“宁国府中学堂”,始为宣城新学之初。
1912年,年底停办宁国府中学堂。
1913年1月,安徽省政府将宁国府中学堂改为“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址在宣城县城关南面的东鳌峰(即今宣城中学校址),时有本科生80人,预科生40人。
1917年,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在宣城创办,校址在宣城谢眺北楼西南侧(今梅文鼎纪念馆处)。
1919年5月9日,宣城爱国学生成立“宣城县学生联合会”,四师学生王鼎元任会长。
1920年8月,省教育厅委派陆军少将杭克俨担任四师校长。
1921年9月,经恽代英介绍,萧楚女来到四师担任国文教员。恽、肖两人为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创作了校歌歌词,由四师学生汪志达谱曲。
1922年春,宣城四师秘密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吴化之任书记。
1923年,宁属六邑公立初中在宣城小东门十八塔成立。
1927年8月,宁属六邑公立初中更名为宁属六邑共立初中。
1928年3月,宣城四师、省立第八中学合并为“安徽省第四中学”。
1929年,县私立女子中学在宣城小东门楚豫公所成立。
1930年,县私立女子中学迁往县夫子庙改为县立女子中学。
1935年,省立四中一分为二,成立宣城省立师范(宁国府中学堂旧址)和省立宣城初级中学(校址在宣城府山头)。
1936年,宁属六邑共立初中和县立女子中学合并,在县夫子庙成立宣城宁属六邑联立初级中学。
1937年11月,日军进犯宣城,校舍被毁。
1938年,宁属六邑联立初中迁往旌德江村,并更名为宁属六邑联立中学。
1939年,宁属六邑联立中学宣城分校在宣城南乡榨门口成立。
1940年,宁属六邑联立中学宣城分校更名为宣城县立初级中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宣城县立初级中学由宣城南乡榨门口迁至县城关北门詹家祠堂。
1946年,省立第十二临中,由泾县潘村营迁往宣城孙埠镇,更名为安徽省立宣城中学。
1951年1月和7月,皖南区宣城中学学生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先后两批共53人组成“水阳江战斗队”参加军事干校,分配在海、陆、空三军培训。该校把第一批参干同学戎装出发的1月8日定为校庆日。
1952年,由于皖北和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皖南区宣城中学”改名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属芜湖专区领导。吴纯华被省政府任命为校长。学校开始在宣城南门宁国府中学堂原址上重建宣中新校舍。
1953年6月,省教育厅报安省政府批准,调整并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1955年,完成宣中新校舍的建设任务,学生全部迁入南门新校园上课。
1969年初,该校大部分教职工下迁到农村办学。10月,宣城师范被撤销,宣师部分学生和教职工并入或调往宣中。
1982年5月,宣城中学收归行署领导,由行署教育局主管。
1986年,购买电脑,装配微机室,首次在学生中开设微机课。
1990年,该校图书馆建成交付使用,胡乔木同志为该校南大门题写校名。
1994年,该校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宣中教研》创刊号出版,同时定期编辑《教研信息》。
1997年,修建香港回归纪念碑。
1998年,安徽师范大学有关领导来该校举行“实习基地”挂牌仪式。
2005年,安徽省第四届文明单位。
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首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
2013年,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
截至2017年9月,宣城中学校园占地面积80亩,包括下设学校宣城初级中学,该校有5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220人。
下属学校
截至2017年9月,该校建有体艺馆1座、科学馆1座、第二学生公寓及第二食堂各1栋;该校拥有实验室8个,多媒体教室3个,计算机房、语音室各2个,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阶梯教室各1个,建有第二教学楼(逸夫楼)1座,该校建有校园计算机宽带网和高中部双向控制电视教学系统。该校还建有文化长廊1条、香港回归纪念碑1座、先烈铜像2座。
截至2017年9月,该校有教职工220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程会海、甘行钧),高级教师57人,教育硕士生6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徐中合、王灶水、黄黎树、童颜),国务院和省政府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1名(徐中合),省教坛新星2名。
如图
释义:校徽上面是一只海鸥,下面是宛水,1906是宣城中学创始时间,整体寓意是:发扬宣中学子海鸥精神不怕风浪勇敢翱翔,在宣城大地起飞,飞向远方。
储才、学正、端本、求实
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笼。
高斋荫影,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其中。
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
前程万里,毛羽须丰,一旦奋飞何其雄。
章伯钧,政治活动家、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首任部长。(曾任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
刘庆峰,1990年毕业于宣城中学高中部,语音合成专家,现任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总经理。
丁学良,1967年毕业,著名社会科学家,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江春泽,1951届毕业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计委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任新民,中科院院士、两弹元勋。
王莹,1995年进入宣城中学初中部,并成为学校田径队队员,课余时间在市体校受训,由于运动成绩优秀,1997年6月考入省体校。在马德里进行的2005年(第十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中,我校校友王莹击败了东道主选手布瑞吉特,获得51公斤级冠军,为中国队夺得了本次赛事的首枚金牌。同时也打破了我市世界冠军零的纪录,结束了我省21年来没有奥运项目世界冠军的历史。
郑伊农,1950届毕业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安徽省美协专职画家、书法家,安徽省书协副秘书长、安徽省新安书画研究院院长。
高军,1979届毕业生,现任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制片人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特约制片人。并同时担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兼职教授。
汪海波,1950届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培养了硕士生4名,博士生12名,著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研究》《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论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等十多部重要著作。
王权,能源观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供职中海油。是业界打通政治学、新闻传播学与石油经济学的人。
鲍萧然,1950-1953年就读于宣城中学初中,1953-1956年就读于宣城中学高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耀庭,宣城中学51届高中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