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6 16:53
安徽省桐城中学简称“桐中”,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学校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首批安徽省重点中学之一。
1902年,吴汝纶开办“桐城学堂”。
1903年,“桐城学堂”开学。
1904年,改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
1912年,改名为“桐城县立中学”。
1949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第一中学”。
1950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桐城中学”。
1952年,正式使用“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
1958年,被定为安徽省属重点中学。
“文革”时期,改名为“桐城县五七中学”。
1977年,废除“桐城县五七中学”校名,恢复“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
1988年,时任中纪委常委的黄镇同志赠送四万元购书款。
1989年,台胞、桐中老校友吴淑候先生向母校捐赠了三千美元。
1990年,成立“黄镇校友基金会”。
1993年,成立中共桐城中学委员会。
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006年,新课程改革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
2007年3月份,聘请一名外籍老师来校进行口语教学。
2008年5月14日,桐城中学半山阁讲坛创立。
2008年,与桐城市委党校及文昌街道签订合同购买130亩土地,并注入首笔认购资金。
2008年12月5日,成功举办安庆市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高中分论坛。
2012年8月12日上午,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友会成立。
2012年8月18日,安徽省桐城中学广东校友会成立。
2013年8月12日,安徽省桐城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
2015年,安徽省桐城中学创办“国器班”。
2017年7月28日,安徽省桐城中学山东校友会成立。
2020年6月10日上午,“李承友教育专项基金”成立;5月,创办文科实验班“吴汝纶班”;10月28日,成立“钱学森班”。
2021年7月7日晚,学校召开七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桐城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年7月30日上午,桐城中学桐城校友会成立;10月29日上午10时许,桐城中学校史展览馆开馆。
2023年11月学校网站显示,安徽省桐城中学有教学楼和科技楼,有纸质藏书量达8万册、电子图书达3万册的图书馆,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教师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楼,智慧黑板、电子备课室、录播室、电子阅览室、电子监控系统等配置。
据2023年11月学校网站数据,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80000平方米,有高中教学班57个,在校学生3000余人。
据2023年11月学校网站数据,安徽省桐城中学有在职教工近220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00余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星4人,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80余人。
中学一级教师:何林、程敏、王华、陶淑文、吴云海、邬宗双、吴美玲、王思思、杨婷、万玲玲、劳后红、王李芳、陈远柱、张燕、魏晓明
中学高级教师:江喆、曹向东、周治、梅万生、汪浩海、彭荣斌、吴雄光、吴东明、汪马根、朱立凯、方钊莹、盛峰、陈乔珍、程根应
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罗伟
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张磊
安徽省优秀教师:陈乔珍
安庆市骨干教师:任四霞、段焕荣、李海慧、何达远、李季、吴世敏
安庆市优秀教师:胡红旗
安庆市优秀青年教师:方乔娣、杨文娟
安庆市优秀共青团干部:葛志
安庆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胡双全
桐城市骨干教师:张倩
桐城市优秀老干部:卢声频
桐城市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周兴广、田庆锁
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曹向东
桐城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师:齐小玮、盛龙、田庆锁、裴健
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李季、任四霞
桐城市教育系统道德标兵:张勤勤、陈远柱
桐城市学科带头人:齐小玮、陈永生
桐城市骨干教师:张倩、张勤勤、周遵峰、杨月香、费先浩、张泓、余浩、程敏、吴婷婷、汪燕、赵敏、张道玲、开桃莹、杨剑兵、彭爱平、杨龙、田湘云
桐城市扶贫先进个人:刘晖
(师资力量资料来源:)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语文教研组有教师31位,其中高级教师11人(正高1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教师5人。
分别是:李若松、胡双全、何古齐、沈文刚、方桂平、汪文涛、吴幸福、黄志武、江宏生、苏凯、袁有年、吴双七、方震眩、方晓丽、周遵峰、张付红、胡红旗、周兴广、陶淑文、赵平、王栋仁、张道玲、吴世敏、汪亚萍、程金玲、汤琼花、杨剑兵、吴艳艳、方瑜、孙阳青、王银平。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数学教研组有32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16人,安庆市学科带头人1人,安庆市名师团成员1人,安庆市骨干教师3人,全国优质课大赛获奖者2人,安徽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者4人,安庆市优质课大赛获奖者8人,安庆市解题竞赛获奖者10余人,国家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10人,安庆市教坛新星3人,桐城市人大常委1人,政协常委1人,党代表1人。
分别是:汪浩海、姚伟章、崔新国、程玉红、郑鲁根、光吉苗、彭国霞、金汤、方义和、方赛春、程荣富、向宁、姚国凡、杨月香、徐艳松、余浩、姚小畏、王国庆、黄林、吴云海、朱峰、丁西平、张国飞、李季、王思思、张勤勤、费先浩、吴美玲、尹黎明、盛龙、金黎 、汪婷婷、刘登洋。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英语教研组有教师31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14人。
分别是:江喆、葛志、张明霞、方钊莹、朱立凯、汪向东、高宗翔、桂从明、江国清、包群崧、吴义志、程国义、程根应、王李芳、严丽、万玲玲、宋笑、齐小玮、李志、刘言梅、魏晓明、郑伟、彭爱平、张泓、朱玉、朱婷婷、杨娟、张翠婷、方淑文、邱丹丹、黄存义。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政治教研组有教师10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中级教师4人。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历史教研组有教师10名,其中安徽省“教坛新星”一人,安庆市学科带头人一人,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5名。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历史教研组有教师9人,其中硕士2人。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物理教研组有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6人,初级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4名。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化学教研组有教师2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4人,拥有研究生学历5人。
分别是:罗伟、高良启 、姚远章、 吴杰 、屠先国、 叶惠玲、 王士杰、 陈昌旺 、汪马根 、许葆青、田庆锁 、胡风英、 邬宗双 、何达远 、杨婷 、王华、徐婷婷、刘成茂、刘可林、陈丽娜。
截至2019年10月,安徽省桐城中学生物教研组有教师17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10人,硕士5人,安庆市骨干教师2人。
截至2019年9月,安徽省桐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组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2人,初级教师1人,拥有研究生学历1人。
截至2019年9月,安徽省桐城中学音体美教研组有教师12名,体育8名,音乐2名,美术2名。
据2023年11月学校网站数据,在国家学科竞赛中,安徽省桐城中学有600多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0余人。在“东华杯”化学学科竞赛中,获安徽省唯一的“四连冠”。
据2023年11月学校网站显示,安徽省桐城中学获得的荣誉称号有:中华百年名校,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零犯罪学校,安徽省高考优胜学校,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庆市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进步第一名,安庆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安庆市高中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安庆市文明单位标兵,桐城市高考优胜单位等。
“勉成国器”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莘莘学子待熏陶。
仰止吴公创业劳,勉成国器望吾曹。
忠诚信义校训孔昭,精神淬砺兮,永夕永朝。
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绝对,无下联)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批:勉成国器。
安徽省桐城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会,书画摄影展、篮球赛、科技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
1990年12月10日,安徽省桐城中学在“后乐亭”举行“黄镇同志纪念碑揭幕仪式”。
2022年1月24日上午,桐城中学创办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塑像移位落成仪式在半山阁院内举行;10月29日,青年朱光潜塑像揭幕仪式在校图书馆前举行。
2023年8月19日,由神舟十四号飞船搭载前往中国空间站的桐城中学校训“勉成国器”雕刻版返回交接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桐城中学“校训”圆满完成太空之旅;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在桐城中学科技艺术馆内设立的“地面课堂”上, 88名学生与“天宫”对话,配合3名航天员,参与完成天地课堂的互动交流,近距离感受太空奇妙之旅。
2024年4月3日上午,史耀民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桐城中学校史馆举行。
安徽省桐城中学先后与新西兰ICL教育学院结成“友好学校”,与澳大利亚黑利伯瑞学校合作办学。
2007年4月24日,新西兰国际语言学院院长来桐城中学访问,与安徽省桐城中学签订了教师培训项目协议书。7月初,安徽省桐城中学派出3名英语教师赴该学院为期六周的学习培训。
2016年7月5日,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年高一中澳课程合作班招生预报名工作启动。
2019年4月17日,中南大学何玉辉教授到桐城中学开展关于智能制造技术及数控装备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的专家讲座。
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园内,流泉喷雪,后乐亭、半山阁、石刻柱、左忠毅公祠、惜抱轩银杏树、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等人文景观点缀其间。
(历任校长参考资料:)
1978年—2016年,学校为中国各类高校输送新生一万余名,他们中有1000多人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有青年科学家方复全,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定、段路明,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清华大学教授琚诒光等,还有500多名学子远涉重洋,在中国以外攻读博士、硕士或从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