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

更新时间:2023-08-31 01:29

《安贫》是五代诗人韩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半写贫居生活之无聊,后半写所以致贫之故,而归结于不能不安贫,表现了作者安于寂寥、自我慰藉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留意国事、挂心朝政的思想精神。整首诗浓缩凝练,意态消沉而心志坚韧,对仗工整而运笔自如。

作品原文

安贫

手风慵展八行书1,眼暗休寻九局图2。

窗里日光飞野马3,案头筠管长蒲卢4。

谋身拙为安蛇足5,报国危曾捋虎须6。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7?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手患风痹,懒写书信,视物晦暗,看不清棋谱。

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野马”飞腾,案头笔管中蒲卢衔着青虫出出进进。

自己拙于谋身之术,为报国能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蔑视魔鬼,连老虎须也敢摸。

可叹这世界上人不如蜾赢,已经没有人能深刻地认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了,不注重培养、鉴别人才的工作。

创作背景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韩偓来到福州,投奔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梁,王审知受其册封,诗人愤而离开福州,漂泊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处,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定居福建南安。其时韩偓年迈体衰,孤苦伶仃,仍不忘忧国优民,以致心绪愁闷。这首诗大约作于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912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颈联转入致贫原由的追叙。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遭到朱温不满,几乎被杀。回顾这一段往事,诗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报国则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壮怀。

尾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思索:世界上不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但还是会有人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思索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能怎么办。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

名家点评

济南职业学院教授徐北文:全诗用了大量典故,总是利用对仗的技巧来发抒去职安贫的自嘲自慰的情感。此诗字面工巧,语含幽默,颇符合儒家诗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宗旨。(《唐诗观止》)

作者简介

韩偓(842?—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参预机密,甚得唐昭宗信任。后因不附朱温遭贬斥。唐亡,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著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词存二首,王国维辑《香奁词》一卷,不尽可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