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乃德

更新时间:2023-03-17 17:19

宋乃德(1905——1967年),山西省沁源县人。历任湖南省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长、国家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代表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宋乃德(1905——1967年),山西省沁源县人。中学时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民国15年(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沁源、安泽、屯留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路城县、晋城县县长和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等职。民国29年(1940年)10月随黄克诚部东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的首任县长。

原阜宁县地处海滨,受海潮和海啸威胁甚大。民国28年(1939年),一次海啸就淹死13000余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民国30年(1941年)2月,宋乃德主持召开阜宁县参议会,通过修筑海堤提案,成立了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宋乃德一面组织发行公债、筹粮、筹草、动员民工,一面领导工程勘探设计。5月15日,近万名民工齐集海滨正式开工,至6月上旬北段大堤筑成。紧接着宋乃德又极力主张继续建筑南段大堤。在此期间,土匪杀害了三区区长陈振东、海堤监工陈景石,日机三次袭扰,企图破坏筑堤计划。宋乃德坚定不移,发布了《为尖头洋惨案告工友书》,安定人心,激励斗志。7月,疫病流行。民工病者十之三四。加之风狂雨急,平地水深两尺,民工深恐东北风引来海啸,纷纷回家躲避。此时,宋乃德正病于东坎镇,闻讯后毅然冒雨跋涉40公里至八滩,召开会议,动员继续修堤。在他的激励和督导下,南北大坝终于赶在汛期前筑成。这条长达45公里、高3米的大海堤,根治了数百年来海潮和海啸给阜宁人民带来的灾害。人民为了表达对宋乃德的感激之情,给海堤取名为“宋公堤”。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指阜宁东部),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

宋乃德初至阜宁,日、伪、顽、匪相互勾结,洗劫区署,杀害干部,发动叛乱,企图搞垮新政权。面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局面,宋乃德坚决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开展借粮斗争,实行减租减息,鼓励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县、区、乡人民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有力地打击敌伪和地方反动势力。同时认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争取和团结党外民主人士,为抗日出力。1941年9月,宋乃德调任盐阜行政公署主任,兼任盐阜联立中学校长。他亲自登门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江重言到盐阜联立中学主持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乃德随黄克诚至东北做财经工作,并参加了著名的锦州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乃德先后担任湖南省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长、国家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代表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庐山会议后,在“反右倾”运动中,被诬为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首领。“文化大革命”中,被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终年62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轻工业部党组对宋乃德冤案进行复查,于1980年2月9日为其举行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