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4 16:04
潮语歌曲在潮汕民间一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究其历史,源远流长。潮语歌曲的出现与潮语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学者专家考证,潮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定型是在明代。当语言定型之后,用这些语言传唱的一些民间小调、歌谣以及潮语歌册应该都可以认作是潮语歌曲的前身。后来潮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吸取了民间一些歌谣和小调,这样追溯起来,潮语歌曲出现得比潮剧还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潮汕地区流行的潮语歌曲基本都是旧社会流传下来的,诸如“天顶飞雁鹅,阿弟有嬷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了无奈何。”、“一支竹仔摇啊摇,曲毛姿娘嫁华侨,五月嫁,六月生,七月抱仔返回家,大家嫌伊太早生”……歌词非常世俗,反映了旧时代的一些现象,带着调侃意味,混着很多土话,有的有音写无字。
汕头被划为经济特区之后,为了适应新城市的需要,在1989年初,汕头市广播电视局提出“创作用潮汕人自己的地方语言谱写、演唱的现代流行歌曲,与粤语歌曲、国语歌曲争一席之地”的构想,得到了汕头市词、曲作者和部分歌曲创作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仅半年时间,征集评选办公室就收到几百件来稿,经筛选、修改,共有20首作品入选。潮语歌曲的创作、演唱真正奏响了序曲。
在回忆当时的这些情况时,宋亦乐带着微笑,仿佛时光倒流,昔日重来:“当时在潮汕各地征稿,叫了一些歌手试唱,我们都算是很幸运的了!在众多的歌手中被老师们选中和肯定。潮语歌曲在当时可以算是新鲜事物,因为潮汕地区以前接触的都是潮剧,还有就是歌仔,那么潮语歌曲算是非常有创意的事物了。当时也没有想到潮语歌曲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但是有一个目的就是朝着闽南歌的发展途径去做。当时所有的歌手都很努力去做。我和方少珊(后来成了宋亦乐的太太)都是非常幸运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将歌曲制作成录音带播出了,在潮汕地区的观众中都得到非常高的评价。”
1989年年底,汕头电视台、汕头人民广播电台与海洋音像出版社开始联合出版了第一届潮语歌曲大赛的盒式带,接着还联合摄制潮语歌曲音乐电视。到1990年初,潮语歌曲终于第一次以音乐电视的形式与广大观众见面。潮语歌曲超越潮汕方言歌谣、歌册以及潮剧唱腔等传统演唱形式,以新的曲调,新的视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这些作品中,因了潮籍著名音乐人陈小奇、马小南的加盟,无论是作词作曲还是演唱,都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宋亦乐的《苦恋》以其自身独特的声线和演唱风格倾倒了潮汕大地成千上万的青年。《苦恋》不但在潮汕平原传唱,而且海漂洋过海进入了东南亚一带的潮人社会。与《苦恋》同时推出的还有《彩云飞》和《英歌锣鼓》、《一壶好茶一壶月》等,宋亦乐凭着《苦恋》成为潮语歌坛的一颗闪烁明星。
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当时大批的外地人涌入潮汕,潮语的学习也应运而生,许多广播电台都开设有学习汕头话的节目,在这些栏目之中,有的甚至将《苦恋》作为栏目歌,以致到了最后,许多外地人潮汕话没有真正学会,但这首歌却能熟练演唱。
提及这些,宋亦乐也很自豪,他说:“(后来)我们国内的乐队、大型的演出团体来到潮汕表演,大多都会问当地有什么文化,而我们都会把《苦恋》和《彩云飞》作为代表作推选出来。记得刀郎上次来汕头开演唱会,主持人问他又没有听过《苦恋》这首歌,刀郎被问得一头雾水,而让我感动的一个场面是,所有台下的潮汕人,包括外地人,就是一些在汕头工作的外地人,全部大合唱,唱这首《苦恋》。这个场面很令人感动。所以说《苦恋》,是深入人心的。现在大家去娱乐,去KTV,这首歌的点播率也是非常高的。”
宋亦乐供职于汕头金海湾大酒店,任公共营销部经理。唱歌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虽然只是业余,但是他对待音乐的态度却非常认真。宋亦乐的声乐老师陈巧美后来对他的评价是:“认真、有个性!”宋亦乐作为一名通俗歌手,他的乐感、他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他对歌曲的独特演绎,个性都很突出。潮籍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在与宋亦乐经过几次合作之后也认为他是汕头男歌手中很出色的一个。宋亦乐的勤奋努力,让他在舞台上收获了热烈的掌声和娇妍的鲜花,被评为汕头首届十佳歌手,为潮语歌坛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苦恋》,宋亦乐接着推出的《妹妹就像三月花正红》、《又见村边石榴开》、《韩江花月夜》等潮语歌曲辅以民腹。 ,其独特的演唱风格都得到了听众的极好认同。对于自己的成功,宋亦乐笑着聊起了自己的演唱心得。在宋亦乐演唱的众多潮语歌曲中,风格各异。《苦恋》,带着有点忧郁无奈的倾诉;《妹妹就象三月花正红》,充满了粗犷、豪放;在《夏雨来》的主题曲中,充满了幽默与调皮,《韩江花月夜》则是游子深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