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6:33
宋叔和(1915年7月14日—2008年2月5日),字克如,出生于河北迁安。著名地质岩石学家、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学家。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民国四年(1915年)七月十四日,宋叔和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耕读之家,祖辈处于科举制度时代,父辈则已接受南开中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现代教育,因而他难免受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思想的一定影响,7岁前从祖父受启蒙教育。
民国十二年至十五年(1923—1926年)在县立西阁寺高小学习。
民国十六年(1927年),随父亲到卢龙县插班卢龙中学,后入唐山第四中学,才正式接受中学教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开滦煤矿、水泥厂、制瓷厂和塘沽的碱厂、盐厂,14岁的宋叔和第一次感悟到实业救国的使命。
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28-1932年)在河北省立唐山中学读完初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转学至北平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毕业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助教,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2-1934),转至北平东通县潞河中学读完高中。在唐山中学就读时,一位讲授博物课的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教师,使宋叔和在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了一些地质矿产知识的熏陶,产生颇大的兴趣。那时,唐山是一个工业区,除著名的开滦煤矿外,还有一些诸如洋灰厂、瓷器厂等小型企业。而临近唐山的塘沽,不但拥有盐厂、碱厂等,还有很有名气的大型企业,同时又是一些矿产产品的集散地。耳濡目染,青少年时代的宋叔和就领悟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的振兴和富强、对民族的昌盛发达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他报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化工和地质专业,并于1934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地学系。
1934年高中毕业,为立志找矿勘查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当时的清华大学很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一年地学系只开一门普通地质学,其他课程都是外系的课。宋叔和就利用大量时间勤奋读书,尤其读了许多有关矿业方面的中外书籍。此外,他还读小说、打网球、游泳、踢足球,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时的宋叔和求知若渴,博览群书,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大学二年级他写了《中国的玉石》一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并转载于《北京晨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侵华日军进逼北京,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昆明,他继续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大学时代的宋叔和十分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早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撰写了《中国的玉石》一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1936),后转载于《北京晨报》。同年宋叔和与冯景兰老师正在河北省小五台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时,抗战爆发,便随学校迁往长沙。清华大学与一同南下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大。
民国二十七年春(1938年),宋叔和参加了由湖南迁往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步行团。沿途在袁复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地质观察,徒步行走了两个月,增长了地质知识和地质工作才能。
同年年,宋叔和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四年教学之余,宋叔和先后随冯景兰、张席提等赴云南西部与贵州西部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并且撰写了《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留世笔石》一文,首次以确凿的化石依据,论证了中国云南西部地区中志留世地层的存在,为该区志留纪地层研究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宋叔和论证的“Monograptus Tlexilis Elles” (单笔石),不仅在当时得到好评,至今有关中国滇西地区的中志留世标准化石论述,仍以这一论证为重要依据。他与张席提老师共同研究黔西三叠纪瓣鳃类化石,合作采集鉴定,并形成了《贵州海相三叠纪之新产地》一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正值抗战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为地质找矿、开发大西北,宋叔和离开昆明,放弃稳定的教职,毅然调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任技佐、技士。当年就与关世聪等一行人到新疆进行综合性地质矿产普查,出行于高山戈壁。宋叔和填制了当时尚少有地质人员去过的地区(如库鲁克塔格等)的路线地质图,亲手记录了古远地质的演化历史。他们在矿产地质调查中研究了新疆八道湾煤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煤层的分布规律,最早划分出早和中侏罗世燃料煤以及三叠纪炼焦煤。他仅用罗盘就地估算出了煤层比较准确的厚度,对嗣后的开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宋叔和编写了《八道湾煤田初步调查简报》、《对新疆八道湾煤田开采之建议》、《迪化八道湾煤田》等报告。这为20世纪50年代新疆乌鲁木齐(原迪化)煤田的地质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宋叔和调到兰州西北地质调查分所工作,任技正兼地质室主任。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应甘肃省资源厅制酸公司的邀请,调查硫铁矿资源,去了白银厂和厂坝等地开展矿产地调查。首次查明白银厂并非是大铁矿,而是大铁帽,并且获得在大铁帽之下可能存在大型黄铁矿矿床的结论,初步估算储量在100万吨以上。宋叔和先后率队在天山和祁连山一带进行矿产地质调查达8年。除在白银厂和八道湾等地的地质找矿认识上有所突破外,还发现哈满沟的煤、托克逊的食盐、劈里沟的重晶石、温泉的钨、精河的钼、焉耆的铁—铜、照壁山和博乐的铅锌以及伊宁的砂金等,并且提出了地表评价意见。其中《新疆矿产资源》一文对全疆的开发和各矿种的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初步意见。
1947年11月,宋叔和调回南京,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此间参加了在台北召开的全国地质学会23届年会,在会上宣读了《甘肃皋兰系之时代与变质》论文。
1949-1952年,宋叔和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
1950年宋叔和加入九三学社。
1950年宋叔和率队去辽宁青城子铅锌矿和岫岩铜矿进行矿产地质调查,首次查明了青城子铅—锌矿赋存于辽河群(元古代)特定的层位中,这是中国层控矿床概念的早期萌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951年,宋叔和主动请战去西北寻找铜矿床,建议把白银厂作为铜矿找矿靶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全国地质工作委员会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组建地质部直属地质大队——641地质地质队,到白银厂进行铜矿找矿勘查。
1951年5月,任641队技术副队长的宋叔和及同事二进白银厂。
1952年,他们查明了铜次生富集带的存在,为深部原生铜矿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证据。所有地质证据均有力地支持了宋叔和早先的论断,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和硫也属其次,铜矿床才是主要的。
1952-1956年,组建地质部641地质队,任该队技术副队长。
1956-1962年,后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及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5年4月,首次探明这一大型铜矿床,为西北地区一座铜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白银厂铜矿床除满足当时国家急需的铜矿资源外,还在铜矿石中发现了伴生的金、银、铅、锌和硫等诸多金属元素,使一矿变为多矿。在白银厂勘查期间,宋叔和主编了《白银厂矿区地质勘探报告》(1954),撰写了论文《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1955)。
1956年,宋叔和任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1959年任甘肃地质局总工程师,196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并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他负责矿产地质工作的布置和安排,并指导秦岭、祁连山和东天山地区的矿产普查勘探工作。
1956年,宋叔和与王恒升等一起,根据秦岭地质分队送来的含辉钼矿石英脉标本,到金堆城地区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规模浸染状钼矿化体的存在。参照白银厂铜多金属矿床评价的经验,他亲自与地质分队同志一起确定采样方案,并进行系统采样和化学分析,发现钼含量达到工业要求,经勘探证实为大型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钼矿床。
1958年,宋叔和提出了在优地槽褶皱带内基性—超基性岩中普查铬、镍的正确战略决定,对后来评价祁连山系铬、镍矿床起到了指导作用。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
1962年10月,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成立,宋叔和被聘为技术副所长,从兰州来到西安。他参与了该所筹建的全部过程,为其确定研究(特色)方向、组建研究队伍、设置研究科室和购置仪器设备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1963—1964年,他先后发表了《关于北祁连山细碧角斑岩建造的有关问题》、《关于细碧角斑岩问题》等论文,把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地质调查联系起来,显示出他在矿产地质科学上的前瞻性。
1965年,宋叔和率科研所奔赴大山勘查地质矿藏。
1966到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严重时期,宋叔和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即便如此,他也未间断参与指导所内的科研工作。例如金川铜—镍矿床伴生元素综合利用研究,德尔尼铜矿床类型与特征研究、北祁连北秦岭火山岩典型剖面测制、拉脊山火山岩超基性岩有关铁—铜—铬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等项目。
1975年,宋叔和从西安被借调到北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学报》编辑部,后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1978年,矿床地质研究所成立,他任所领导小组组长。宋叔和将研究所定位为:“研究中国已知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矿理论和普查方向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矿床预测中的应用”。这就把基础地质研究、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978年,他率地质代表团出访英国伦敦地质学会,参加国际地质情报会议,并在会上做了《中国主要构造特征和岩浆活动》的学术报告。
1983年,他赴葡萄牙著名的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山进行考察,促进了两国矿床地质界的学术交流。
1989年7月,他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并且对美国西南部数个大型铜矿床进行考察,并编写考察报告,为国内学者掌握国外铜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发展趋势,推动中国铜矿床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有一个火山岩型矿床研究组聘请宋叔和为科学顾问,他欣然答应。在此期间,他多次听取汇报,并亲自在显微镜下复查了一条坑道剖面的岩石薄片,发现了火山—沉积岩(含碳酸盐岩)的成因信息,指导了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1997年,宋叔和为祝贺矿床地质研究所成立40周年题词“科研贵在立足实践,客观求实,勇于创新”。这是宋叔和对待科研的起点,也是他对待科研的态度,更是他在地质科研人生中获取成功的道路。
1983年,有关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的野外研究基本结束之际,青海省地质学会和金属学会要在锡铁山现场召开矿床成因讨论会,宋叔和不顾山高路远,不怕高原缺氧,参加会议与现场考察。
2008年2月5日19时2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 科研综述
40年代进行过滇、黔、新区域地质矿床的调查研究,划分出新疆八道湾煤田旱、中侏罗世沉积层序,肯定了天山一些断陷盆地是聚煤有利的地质环境。
50年代前后在祁连、秦岭古活动褶皱山系中的海相火山岩套中发现赋存有金属矿化体,从成岩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较早地确定其矿床类型,经地质部门和矿山部门勘探开采证明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陕西金堆城浸梁状钼矿床和甘肃镜铁山沉积型铁矿床均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矿床。
结合褶皱山系的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对海相火山岩提出三分法,即分成碱性岩、偏碱性岩(细碧岩一石英角斑岩)和钙碱性岩,较早地指出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密切形成于偏碱性火山活运过程中。鉴于矿层出现于早期酸性火山喷出沉积环境而为后期中或基性火山岩覆盖,提出含矿偏碱性岩套导源于慢壳混熔作用的观点。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宋叔和首先提出白银厂地区的含矿变质岩是古生代海相变质火山岩系,可与世界著名的西班牙里奥廷托黄铁矿型铜—铅—锌矿床类比,同时获得白银厂地区金属矿床是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的结论。宋叔和的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加上1948年和1949年先后发表的《甘肃皋兰杂岩之初步研究》、《甘肃皋兰白银厂南山系中之变质火山岩》等论文,为以后找到白银厂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奠定了坚实基础。
● 论文著作
撰写了《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留纪笔石》一文,1943年他与关士聪一起研究了新疆八道湾早、中侏罗世煤田的成煤时代、成煤环境、构造特征、煤层特点等,最早划分出早、中侏罗世的燃料煤和三叠纪的炼焦煤,撰写了《迪化八道湾煤田》、《对新疆八道湾煤田开采之意见》等文章。著有《甘肃皋兰县白银厂黄铁矿》、《甘肃皋兰杂岩初步研究》、《甘肃皋兰白银厂火山岩系及其变质》等论文。
1981—1991年,他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西北金属矿床成岩成矿规律的论文。1991年以后,他组织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矿床学巨著《中国矿床》和《1∶500万中国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并同时出版了《中国矿床》(1994)和《1∶500万中国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的英文译著(1996),另外,还参与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与计算机专家智能系统有关的地质专著《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知识模型》。宋叔和年逾八旬时,仍伏案检书,从未辍笔。1999年,他应邀撰写了根据李四光原著扩编的《中国地质学》中的第三章——中国岩浆岩和岩浆活动。
1、A study on the wenlock graptolites of Renheqiao,Baoshan,Yunnan,province.Acta Geologia Sinica Vo1.21,No.4.1941.
2、On the rocks and metamorphism of Baiyinchang volcanic series,Kaolan,Kansu Provnince.Acta Geologia.
3、祁连山白银厂矿区勘探报告 1954年.
4、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地质学报。35卷,1期,1955.
5、On the problem of the spilite-keratophyre formation of Northern Qilianshan.Scientia Sinica,Vo1.12,No.11,1963.
6、关于细碧-角斑岩系。西北地质科技情报,创刊号,1962.
7、黄铁矿型和多金属矿床-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矿带和矿床类型对比及研究趋势。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第3号,1982.
8、在矿山实践中发展矿山地质学。矿山地质,1期,1983.
9、甘肃境内秦祁地轴两侧古生代断陷地槽海相火山活动与多金属成矿的探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2号,1985.
10、矿床地质学-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百科知识。12期,1986.
11、海相火山活动与层控多金属矿床。同生论与层控矿床。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
12、地球科学应用学科之一的普查勘探地质学。中国矿床学。学术书刊出版。1989.
13、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major types of metallic oredeposits of China ,Progress in geosciences of China (1985-1988).Papers to 28th IGC,Vo1.3.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9.
14、关于沉积岩中层状金属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的地质特征问题,冯景兰教授诞辰90 周年纪念文集。地质出版社,1990.
15、中国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1:500万)(中、英)。地质出版社。1992.
16、中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状况及其成矿地质环境的认识。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形势分析与普策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7、《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硫化物知识模型》,地质出版社1994,(与韩发等合著).
18、《中国矿床》。中文本3卷(1994),英文本5卷(1996),地质出版社.
19、有关一些喷出-沉积型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问题。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 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20、中国岩浆和岩浆活动。(《中国地质学》一书内之第三章)。地质出版社(1999).
●科研获奖
1991年以后,宋叔和组织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矿床学巨著《中国矿床》和《1∶500万中国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并同时出版了《中国矿床》(1994)和《1∶500万中国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的英文译著(1996),获得了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奖
在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除担任所内科技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任务外,宋叔和还兼任成都地质学院的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告诫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还要多接触野外地质实际,宏伟博大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实验室。他培养的的博士生,大多已成为学科研究骨干。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地质技术人才。
截至2016年,培养博士2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宋叔和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1982年,创办《矿床地质》(学术季刊),担任主编。1984年后任《地质学报》副主编。
宋叔和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他一生勤于事业,知识渊博,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科学网评)
宋叔和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忠厚,平易近人,深得大家的拥戴和尊敬,是始终不断地在地质学领域中努力工作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他自1951年结婚后只身留在大西北坚持地质工作,过了25年的牛郎织女生活,直到1976年调回北京才和家人团聚。宋叔和在生活上很俭朴,不铺张,但真有困难的同志常得到他的支援。(九三学社评)
20世纪80年代,原地质矿产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在甘肃白银市的金鱼公园里竖立“铜城”纪念碑,表彰以宋叔和为首的641地质队(功勋地质队)——“铜城”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