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1:39
宋懋澄(1569~1620),明文学家、藏书家、小说家。字幼清,号雅源,又作稚源、自源,松江华亭虹桥(今上海奉贤邬桥张塘村牛桥头)人,宋懋晋之弟。 其先祖是赵宋王朝的宗室,靖康之变后随宋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以后,遂改姓为宋,一为避嫌,二则以纪念故朝。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宋懋澄4岁即能作诗,13岁能写古文,“天才英纵,博学负奇”。青年时,身姿伟岸挺拔,英俊潇洒,举止磊落,意气风发,豪爽侠气,善交四方之能人志士,羡慕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忠臣义士,自学研究古代兵法,立志建古人之丰功伟业,却苦于无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仕度不得志。好诗文,以富藏书知名,所藏书多有秘本、手抄本及名家所校本。建有书楼名“九龠楼”,藏书充栋。与王圻、施大经、俞汝楫为明万历年间上海四大藏书家。所作诗文,秀逸隽永。部分作品不满社会现实。其作品集《九龠集》,曾录有文学作品如文言小说《负情侬传》,民间喜爱的杜十娘故事,即在其《裨篇》中。《九龠集》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明朝以后,举家迁居到华亭虹桥(今上海奉贤邬桥张塘村牛桥头),系华亭云间乡名门望族。宋懋澄青少年时期,就颇负文名,提笔作文一蹴而就。生性宽厚,喜爱与同好之士结交。他并不喜好苦研儒家的经典,而极乐修习兵法。他胸怀大志,欲以己之所学所长去报国定天下,然而时势动荡。苦无建功立业的时机。直到三十多岁,他才改而钻修儒家经典籍志。万历十四年(公元161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京师为太学生,三次参加进士科举,却都未中第,所以仍无他可施展自己报负的机会。于是,怀着失望的心绪,回到故乡居住。家居之时,宋懋澄以奇节自许,为人行事侠烈慷慨,对待朋友皆以“侠客”之心待之,急人之所难,救人于所危。平生不重名利财富,广交天下文杰豪士,其友遍天下。为人高节,不屈于权贵,以布衣终身(虽然他曾经想过要出仕明廷,一展鸿图,但毕竟由于现实的动荡,时运的不济,使他壮示未酬),终郁郁而卒。宋懋澄的生平事迹以及关于他的各种传闻软事,被他的友好人及后辈在书中记述得十分详尽,比如陈子龙的《安雅堂稿》卷十有《宋幼清先生传》,姚希孟的《松瘿集》卷二有《书宋幼清事》,清代吴伟业的《梅村家藏稿》卷四十七有《宋幼清墓志铭》,王士禛《带经堂集》卷八十一有《书宋孝廉事》等,这些书为后人能一睹懋澄奇侠之事为快,提供了非常详细而颇具趣味的材料。
宋懋澄的诗文尤如其人品格:高洁而富奇趣,颇为其同时代的文友及后辈文人看重。他提倡诗文都应当出之自然,在其《九龠集·诗序》中说:“余以为饥则思食,寒则求衣,一皆出于自然,令捉笔之时,而有如思食求衣之不得已焉。”他将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作为比喻之物,强调作诗为文都应象日常生活一样,一切皆应自然而然。
由于他始终坚持自己这种秉持自然的文学主张,并将这种主张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因此其文洒脱流畅,自然清新;其诗古朴拙实,直质开爽。对他的诗文创作,许多名字文士的评价都很高。比如,明代竟陵派领袖谭元春在读《九龠集》之后,称赞宋懋澄的诗文并题诗一首:“俞君示我《九龠集》,悦从地底见峦岳。江南骨体伤秀媚,此君出语何渊博。书等于身文充屋,把君半帙见君腹。”将之诗文比作峦岳,又言“出语渊博”,言词之间佩服至极。由此可见,宋懋澄文章影响之大。
又如,清代著作学者姚弘绪在《松风余韵》中,引《方志》之语,也盛赞宋懋澄,评价他说:“所为诗文,奇矫雄特,无俗子韵。”从平凡之中取精华之意,于自然之中择灵秀之风,这就是何以宋懋澄能独树一帜,除俗子之韵味,开“奇矫雄特”之文风。
宋懋澄的诗文虽佳,但他精力所专注的却是“稗官家言”。他将国史掌故、正经正史与当时为文人所不屑的稗官杂说、科技数术、佛道宗家典籍相提并论,充分表现出他对“稗官家言”的重视与专注。他这种思想在《将迁居金陵议》中表述得很明白:“(他愿意隐居金陵),汇坟典,诵读其中,穷群经诸史之奥,及国朝掌故,与百家言,暨《周髀》、《甘石》、稗官、艺术之书,以迄二氏。”为了贯彻他这种重视稗言史数的主张,宋懋澄在《九龠集》中特地辟出一篇作为《碑》编,记载当时流传于民众之中的各种通俗故事和所见所闻,并且与自己的诗文一同编在一起。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合二为一,这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实属罕见,于此亦可充分地表现出宋懋澄“奇矫雄特,无俗子韵”的性情与品格。
宋懋澄作品诗文俱佳。高洁而富奇趣,朴实简洁,晓畅自然。其诗古朴拙实,直质开爽。但尤工书简和文言小说,是明代晚期最具名望的小说家之一。在小说创作上专注“稗官家言”,他将国史掌故,正经正史与当时文人所不屑的稗家杂说、科技数术,佛道宗家典籍相提并论,用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平话来实现自己的“稗言”主张。在《九龠集》中辟出《碑》篇,使小说登上大雅之堂,如《海忠肃公》、《吕翁》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传”篇中所收的《负情侬传》,此文描写殉情沉江的妓女杜十娘,此传是一篇著名的文言传奇,讲的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杜十娘的悲剧故事。这是明万历年间盛传一时的社会新闻。宋懋澄还创作了《珍珠衬》、《刘东山》等小说。后来被明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改编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白话小说,被收录在其《三言二拍》之中。明万历年间,宋懋澄还与王圻、施大经、俞汝楫合称明代松江四大藏书家。1984年,宋懋澄所著《九龠集》、《九龠别集》经王利器校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据《邬桥志》记载:“石坎里”(今渔沥村耀光7组)古牡丹,相传种植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懋澄老宅的“天井”内,系宋氏后裔宋连权所有。1972年冬,宋连权与族人将老宅搬迁,古牡丹由族人宋德明(已故)移栽至其家后天井内,且复壮养护至今。据古代资料记载,耀光“石坎里”宋氏,系明代云间(今松江府)名门望族,门出进士2人,举人2人,著名文学家宋懋澄、书画家宋懋晋、潮州知府宋征璧,曾名噪一时,而文人居士大都有养鸟种花之雅心,经有关人士考查,宋家明代最盛,清代渐衰,故此花有可能为明代末年所栽,但具体年代不详,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