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1 16:09
宋曹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字彬臣,亦字邠臣,号射陵,江苏盐城北宋庄人,生于1620年,卒于1701年。他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书,这些书作用很大,对后人的书法、诗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入清后,他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潜夫,以书诗自娱,写下许多名诗,其诗篇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明初,洪武赶散,苏州阊门百姓被迫迁到苏北一带。宋家第一世仲华公即在湖北庄(今为北宋庄)安居下来,官居朝奉。其父鼎彝公是三科武举,博学好古。宋曹自幼受其熏陶,早得启蒙。宋曹虽为独子,但其父对他要求甚严,不要其舞枪弄棒,却让他舞文弄墨。7岁即读帖临池,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十载笔耕,自勤不息。而立之年,宋曹能诗能书,瞩目乡里。宋曹虽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
顺治宋曹故居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七篇,对学书要略,对文字,对楷、行、草各书都有精到的论述。他的书法墨迹在民间流传很广。除盐城之外,两淮、维扬、京口,苏、金陵、杭嘉湖一带,也时有发现。这些墨宝,表现了宋曹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当今的日本书法界,有研究宋曹书学的学术群体。他的书法作品在日本、上海、常熟等地博物馆多有收藏。
宋曹工书法,亦善诗文。退隐故里,壮游山河,吟留下感怀言志的洋洋诗篇。《会秋堂诗文集》是他的诗作精华,也是他的诗学代表作。
宋曹的临帖作品,注重意临,以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似为旨,故而能另辟蹊径。临写的对象以晋、唐书家作品为主,其中临写《阁帖》中二王的行草书和孙过庭《书谱》居多,此幅作品节临孙过庭《书谱》,纵122厘米,横29厘米,现为天渡楼薛翔先生藏品,作品裱式为日本裱法,是从海外回流的一件宋曹书法的精品。作品通篇布局灵动飞纵,用笔敦实厚重,圆劲中尽显骨力,绵里裹铁,绝无花哨。用“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来形容,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宋曹自己认为草书“瘦劲易,肥劲难”(《书法约言》),所以他的草书也经常以体态略肥,缓多疾少的面貌出现。在他的这幅临帖作品中,字形宽博、笔画厚重,结体呈内敛团势,带给我们“肥劲”的感觉尤为强烈。对于宋曹的书法风格,清人杨宾(1650~1720年)云:“余书与时流相较,气概不如宋射陵父子,间架不如冯补之……宋射陵父子,虽有毡裘气,然亦江北之杰也。”(杨宾《大瓢偶笔》卷六)指出宋曹书法以气概胜,虽有所谓的“毡裘气”,使他的作品展现出更多的北方书风所具有的粗犷、豪迈之气,以气势征服观众,审美上追求“古”、“雅”、“健”,这种风格明显迥异于清初董、赵笼罩的时风。
王铎曾云“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从宋曹留下的大量临帖作品来看,他的创作状态也基本类似,但临摹《阁帖》只是他的手段,崇尚古风,敬畏经典,最终从临摹中蜕化才是他的目的。正如他在《书法约言》中所云:“若一味摹仿古人,又觉刻画太甚,必须脱去模拟蹊径,自出机杼”。邱振中先生对宋曹的评价至为中肯,其云:“宋曹书法具有一种清初书坛少见的质朴、刚健,并由此而真正接近了人们所向往的古风”,诚为是。
宋曹 江苏盐城人。明中书,入清(一六四四)举博学鸿词、举经学皆不就。著有书法约言,工诗,尤精书法。大瓢偶笔云:“宋射陵父子虽有毡裘气,然亦江北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