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0 19:06
宋绍唐(1877-1921),字尧臣,山东曹州府菏泽县城西宋庄人。原菏泽城内宋隅首南端之宋家大门,为其故居。宋绍唐早年读私塾,刻苦勤奋,很有文才,故很早就有“才子”之名,后取得拔贡生之功名。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变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清政府腐败无能,节节退让。这一社会现实,激起宋绍唐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强烈憎恨与不满,他下定决心刻苦读书,学好本领,救国救民。
1902年9月,宋绍唐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师范馆(次年改为山东师范学堂)。1903年4月毕业时,被校方选拔与王鸿一等人赴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公费留日学生,从此踏上了赴海外继续探究救国救民途径的路途。1905年10月9日,在东京经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徐镜心介绍参加了同盟会,成为整个鲁西南曹州府地区所属11州县第一个同盟会员。在其影响与带动下,一同留日的山东第一批留日学生中的先进学子及留学日本的曹州籍学子袁溥、刘扈民、彭占元、张映竹等人亦先后加入同盟会,为以后曹州地区反清革命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宋绍唐加入同盟会后,一面继续其留学生的学习生涯,一面积极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他还将所学心得撰写成诗文,投往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或《晨钟》周刊等报刊。1906年7月,宋绍唐以优异成绩毕业返国,膺选山东学务公所省视学之职,负责鲁西南地区(曹州府)新式学堂的兴办及改良等事宜。宋绍唐邀约王鸿一、彭占元等创办曹州普通中学堂(今菏泽一中前身)和南华女塾等新式学堂,聘日本人丰田孤寒为教员,招揽革命人才,普通中学堂遂成为鲁西南文化中心。宋绍唐等人经常在学堂聚集密谋反清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传播《革命军》《民报》《山东白话报》等革命书刊,全校学生思想大变,“多进为党员”(即同盟会员)。他们还以普通中学堂为基地,向官立中学堂、高等小学堂等校师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书刊,发展同盟会员。于是,普通中学成为曹州同盟会员开展革命工作、培养革命人才、扩大革命组织的重要基地。宋绍唐先生亦成为曹州反清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06年冬至1907年夏,以宋绍唐、王鸿一、张子安、彭青岑为主,在曹州建立了同盟会组织,又在普通中学堂秘密组织成立了鲁西南著名的革命团体“尚志社”,尚志社吸收革命坚决、有谋略、有勇气的青年参加,以待机举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为声援武昌起义,11月5日,宋绍唐同王鸿一、张映竹等人积极策动曹州独立,并于1911年11月5日在曹州城内龙厅组织召开了近2000人参加的 “龙厅会议”,欲以商议地方大事为由,请曹州镇总兵张善义出席,借机解决曹州独立问题。张善义狡猾多端,迟迟不到会,终使这次举义计划落空。但宋绍唐等人并不气馁,继续组织开展反清活动。适值省城济南革命党人组织山东各界联合会以策动山东独立,宋绍唐、彭占元等人受曹州同盟会组织推派,北上协助省城革命党人参与推动山东独立的工作,在联合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独立取消后,宋绍唐返回曹州,与王鸿一等人会合,开展武装斗争。除派尚志社成员孙屹等人赴单县参与反清革命外,还派遣李桐轩、孙松斋、陈玉五、郭世英赴济南、上海等地参加举义或独立运动;派遣吕秀文等人赴安徽涡阳、蒙城一带帮助王锦韬召集旧部,收编队伍,作为以后曹州举义的外援力量;剩余的张汉章、韩德凝、王荫三等年轻力壮的成员,则在宋绍唐与王鸿一等人领导下,组成精干队伍,决定在1912年2月17日(除夕)夜轰炸镇署后楼(张善义卧室),以武力实现曹州独立。然而没等到勇士发难,清廷皇帝于1912年2月12日便宣布退位,南北议和告成,曹州二次举义遂告结束。 1918年9月,宋绍唐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任内,他协助副议长王鸿一,牢固团结国民党籍议员,与张公制为首的共和党议员一起行使议员的权力职责,审议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议案,曾对时任山东督军的张树元进行弹劾,否决了继任山东督军田中玉的“山东加赋案”,同时在山东问题上据理力争,致电北洋政府,反对中日双方单独解决青岛问题,主张提交巴黎和会公议等,在反对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政治方面,尽到了一个议员的职责。 民国初年,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宋绍唐兴办教育、实业的正确建议不被采用,才干无法发挥,满腔热血付之东流,因而忧愤成疾,在1921年病故,年仅44岁。
为纪念宋绍唐先生逝世90周年,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晓焕先生撰写的《民主革命先驱宋绍唐》一书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反映山东早期同盟会员宋绍唐生平事迹的专著。该书共计56万字,利用翔实的资料,多视角地展现了宋绍唐为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而忘我奋斗的事迹,论证并还原了宋绍唐在曹州辛亥革命乃至山东、全国辛亥革命历史上的功勋和所应占有的地位,填补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