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维城

更新时间:2023-12-01 20:36

《宗子维城》是200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泰。

图书简介

《宗子维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新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

古文片段

出处

《诗经·大雅·板》第七章:“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译文

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翰:栋梁。

宗子:嫡姓长子。

【原文】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译文】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

宗法

通过这种甥舅关系,周天子将异姓诸侯也纳入到宗法制的范围中来。

最初,宗法制

植根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是西周贵族相互联系的黏合剂,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的连接纽带,故宗法制对周代的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稳固作用。而其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系与发展的核心纽带之一。

汉学名著

概况

《宗子维城》,罗泰著,又译《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至250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OTSEN考古研究所,2006年出版。

目录

第一部 新的等级制度及其贯彻(礼之用)

第二部 内部融合及与外部划清界限(内诸夏而外夷狄)

第三部 变革与重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简介

作者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材料研究了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作者不但介绍了新的考古材料,还展示了思考、解释这些材料的新方法。作者探讨了许多问题,诸如社会分层、宗族与世系组织、性别和种族区别等等。该书以美国、日本考古学者熟悉的历史分析方法来处理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艺术史系教授、扣岑(Cotsen)考古研究所代理所长,教授美术史和中国考古,在哈佛大学获得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82年)和人类学博士(1988年)。本科时在德国波恩大学(1977-1979年)和北京大学(1979-1981年)分别学习两年,未获学士学位。博士生求学期间在日本京都大学(Kyōto)留学两年。毕业后先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93年起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他的研究方向为东亚考古,主要研究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领域涉及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礼仪制度、地区文化、古代跨亚洲的文化交流和方法论与考古学史等问题。目前已发表近百篇论文,最著名的是他的专著《乐悬:中国青铜时代的编钟》(Suspended Music: Chime 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199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宗子维城》(又名《孔子时代(公元前1000-250年)中国社会的考古学研究》)(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0BC):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2006年由美国加州大学扣岑考古研究所出版)以及《剑桥古代中国史》关于春秋时代物质文化的章节。《宗子维城》获美国考古学会 (SAA) 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是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首次获此殊荣。他是长江上游盆地盐业考古与景观考古中美合作项目的美方负责人,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东亚考古学杂志》,荷兰莱敦出版)的创刊主编之一。

内容

《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正如美国考古学会所做的获奖评介所言:“《宗子维城》通过对一个世界最早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的综合研究,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做出了一个持久的贡献。本书呈现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使得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接近那些以前尚未在中国之外发表的重要信息。该书通过考古学资料与历史文献的综合应用,将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之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变化放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考察,为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演进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它是一部有关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社会的雄辩博学、权威的社会考古学的总结。”尽管如此,作者也认识到资料分析过程中的许多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证,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利用各种新资料来从事系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从而为构建早期社会形态奠定的坚实基础。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宗子维城》的出版和获奖不仅会极大地促进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成为西方考古界了解中国青铜时代的必读之作,也会引起国内学术界对于早期社会研究的反思。该书的日文版与英文版同步发行,韩文版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编排阶段;我们期待着中文版能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

评价

1、以礼制为命脉的宗法社会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社会的两大基石,两者相辅相成:分封借助宗法得以顺利实施,宗法则通过层层分封得以固定。宗法制度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庭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系统。国家产生之后,奴隶主贵族将之改造为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商代末年宗法制基本形成,至西周时已趋完备,并与分封世袭制度相结合,成为西周一代的重要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馀子宗法社会

2、天子大宗,天下共主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旁系庶子为小宗,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为天下大宗,由嫡长子继承,是姬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治理天下的共主,而其他诸子则为小宗,分封为诸侯。在诸侯国内,也要按照嫡长子世袭的原则,由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其他诸子分封为卿大夫。相对而言,继承侯位的嫡长子是该诸侯国的大宗,而其他诸子则是小宗。在卿大夫的采邑内,继续执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3、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

在宗法制度之下,大宗与小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