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0 15:30
宗教教育是西方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广义的宗教教育指一切与宗教有关的教育制度和活动;狭义的宗教教育指直接由宗教组织承办、以培养宗教神职人员为目的、以宗教神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制度。
宗教教育在西方,早就纳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与政教分合无关,而纯粹是将宗教当做陶冶国民品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是以基督宗教为主流,但是基于信仰自由的精神,其校园宗教教育也不是单一的基督宗教教育。学生得依其宗教信仰而选择不同的宗教课程。
以澳洲为例,其国小之中有许多信仰佛教的亚洲移民后裔,在宗教课程的分组方面,可以选择佛教组,师资则委由当地的佛教单位派任。
这种教育措施,显示的是国家政府对宗教的重视,但各宗教间则无法从这种课程中学习到互相了解与尊重。在新加坡校园宗教教育的经验里,有些宗教,甚至呈现一种相互较劲的紧张关系。这在培养国民相互涵容的共同意识方面,无疑是不足的。
明确地说,宗教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定位在“学习尊重多元宗教”上,而不是在各宗教的宣教功能上。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中,先养成涵容的风度,若自觉与某一宗教比较相契,而愿深入研习时,自然会再到各宗教的寺宇殿堂去寻求进步。
理论学习和修持,二者是辩证关系。而孰重孰轻,孰先孰后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具体确定的。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应该是重点,因为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并且有的修持需要理论的指导,不懂得理论就无法很好地进行修持。有的学习内容则是需要边学边实践的,比如宗教戒律的修持就不是先学后做,而是要求学修同步的。宗教的本质是实践,对宗教徒来说,最重要的是修持实践,所以要警惕忽视修持的做法,应该把二者以很好的方式结合起来。
中国原来有儒、道学说,满足了古代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理国家的需求。而外来宗教则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才能生存和发展。流传中国的宗教多数都是外来宗教,有的已经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了,进行了中国化的实践。比如佛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的民族化都是成功的。其他宗教也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都在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宽容的,但对某些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核心价值观冲突的东西是抗拒的。比如,中国的祖先崇拜,如果外来宗教文化接受这个传统,就能比较容易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互补格局,如果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就不太可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佛教就接受了中国讲求孝道的传统,而它的生死观念,又补充了儒道内容的不足,这样佛教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共融互补。可见,各宗教需要不断了解和适应中国的传统和当前的国情,调整自身以融入中国的土壤才能得以发展。宗教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去适应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宗教教育体制。
当前的宗教教育体制应该说还不够健全,存在着宗教的内部问题和教外的环境问题。
教内的问题首先是师资问题,师资状况有所改善,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宗教教育发展的需求,这是首要问题。
其次是教学行政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他们中一些人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和管理方法并不能满足宗教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三是生源问题,生源条件不是很好。应该通过各方面努力来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这些问题都只能一边办一边提高,循序渐进地逐步解决。外部环境问题首先是宗教教育体制与社会教育体制不协调,要逐步解决如何让社会教育能够为宗教教育提供必要资源和有利条件,让宗教界人士有更多机会到社会大学中学习进修。
此外还有学历的认可等问题也需要适当解决。不少宗教界人士出国留学深造,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以佛教界为例,佛教界的留学特点是途径多元化,但缺乏固定统一的留学机制。
这使得一些留学生在国外缺乏学习动力和归属感。似应考虑健全佛教留学机制,建立一个由政府资助、团体出钱、寺庙支持的常态专项奖学金,以帮助有深造条件的年轻僧人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留不住人才和有才无处用的问题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让出国留学人才乐意回、回得来、有事做、留得住,彻底解决留学生怕从“海归”变“海待”的顾虑,更不要让人才流失在国外。
中国宗教教育最重要的转折点是1982年3月中共中央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出台,为宗教的定性、定位、作用和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权威的说明。这是国家对宗教最全面、最客观的论述,为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直接推动了宗教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宗教教育新发展的奠基时期。到了90年代宗教教育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也可以说开始蓬勃发展。宗教界历来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法脉的传承,加之党对宗教的重视,对关系宗教发展的根本––宗教教育的关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宗教教育的不断发展与突破。
第一是普遍恢复和建立了宗教院校,形成了高、中、低三级院校教育体系,为宗教教育提供了完整的基础教学框架体系。
第二是师资队伍总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很多海外留学的教职人员归国服务,也壮大了宗教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教界还与学界进行了密切联系,社会普通高等院校的相关师资也为宗教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第三是教材方面,编写出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门教材,逐渐满足教学的需求。
第四是宗教院校硬件建设有了一定提高和改善,一些院校有了多媒体教室,有了较先进的教学设备。
第五是宗教院校的院刊、期刊的创办,推动了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宗教间的互相了解和沟通。
宗教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宗教教育是关系到宗教发展命运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对宗教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决定意义。
宗教教育引导宗教的发展方向,宗教教育的内容、质量、结果直接影响宗教的发展,良好的宗教教育引导宗教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宗教教育直接培养出管理人才,对宗教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宗教教育为宗教院校的教学补充了师资和生源,推动了宗教院校的发展;宗教教育直接培养宗教领袖、继承人,宗教只有培养出在道德、学问、操守方面都能服众的领袖才能保证宗教法脉的传承,因此,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宗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特殊文化,因此,宗教教育要顾及人们对宗教的正确认知,不仅要考虑宗教内部的需求,还要通过宗教常识的普及教育培养社会大众对宗教的正确认识,以服务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