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

更新时间:2021-10-26 17:03

官庄是一种村庄的组织形式。

发展历史

金国灭北宋和元朝灭金,泰山周围都是战场,人口比北宋时期锐减,特别是元朝末年的农民战争,让泰山周围白骨千里。明初洪武年间开始,朝廷有计划的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河南等地向泰山周围移民。明成化五年(1469),为安置山西移民,官府在泰山周围(当时的泰安州)人烟稀少的地方设立了大量的官庄,像粥店街道的大官庄、小官庄,山口镇的朱官庄、西官庄,祝阳镇的姚家官庄、谢家官庄,范镇的崔家官庄、籽粒官庄,角峪镇的杨家官庄、郗家官庄,良庄的南官庄,马庄镇的泉头官庄等,遍布整个岱岳区。官府不仅盖好住房和生活设施,还给每人一定的耕地和生产工具。大官庄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移民村。

从洪武二年(1369)开始到永乐年间,大的移民活动共有18次。移民都是与当地居民混居,这样官府可以利用原住民的生活设施,减少投资。山西移民到达泰山周围后,在官员的监督下,以官庄为单位定居下来,早期移民是安排在原有村庄内与当地原住民划片居住。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免费向他们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后期的移民改为移民独住的官庄模式,官府选择当地原住民少的地方统一为移民盖上草房,按户分配,借支钱粮,设立简单的生活设施。不过修建官庄的地方大多是生存条件相对差的地方,比如大官庄就在泰山前的贫瘠土地上,附近的小官庄在涝洼地,生产生活没有保障。老泰安县辖区内叫官庄的村子,都是当时移民的遗名,形成官庄现象。官庄现象是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体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