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村

更新时间:2023-12-23 16:11

定海村是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所辖行政村。它地处闽江口北岸定海湾、黄岐半岛西南突出部,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定海是连江县的一个重要渔业村,又是福建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有1779户,人口7720人。

地理位置

定海村位于北纬26°14′~26°19′,东经119°47′~119°50′,形如单臂出拳,富山海之利,得风气之先,是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沿革

定海历史悠久,文明昌盛。早在2000年前就有“闽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村落形成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时称“亭角”,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唐朝开始,分出“大亭”(今大埕)、“小亭”(今筱埕)。定海以海为田,日益发展,当时已初具规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以定海湾为中心开辟了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港——甘棠港,与泉州的“刺桐港”齐名,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至宋代的中晚期,定海以山海优势,发展渔狩、海运发达,贸易繁荣,人口不断增多,近年来发掘的宋代沉船及大批古陶瓷等海底文物即是当时定海作为渔商港的有力佐证。

定海扼江口、控海道,地势险要,素称“闽江北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设巡检司、立千户所。明洪武间,为防倭寇,建筑城堡,增设小埕水寨于千户所旁,为全省五大水寨之一。清置游击署,被当作省会门户,享有“会城重镇”称誉。历史上,倭寇侵扰我国沿海长达200余年,定海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前沿阵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连续四次自定海登陆,侵犯连江县境和福州等地。土地革命时期,邓子恢等来连江指导农民运动,发动抗捐减租斗争,革命火焰也在定海村点燃,打土豪,分土地,贫苦渔民纷纷加入红军队伍,民国23~24年(1934~1935年)冬春之交,国民党派重兵“围剿”连(江)罗(源)苏区,大量捕杀革命干部和参加红军的农民,定海村方举全等6位游击队员参加反围剿而英勇牺牲。民国37年8月间,定海村渔民、船工在中共“城工部”地下党员陈扬斌、王细林等人宣传鼓动下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渔霸、反渔牙的斗争,成立了定海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震撼了国民党在定海的反动统治,为连罗武装斗争作出了贡献。民国38年8月16日连江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盘踞马祖列岛,定海仍是福建省海防最前哨,负有和平统一祖国的使命。

经济环境

定海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0多公里,海域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岛屿36个,境内的定海湾有“天然良港”之誉,是福州市外港码头的最佳选址之一。定海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尤以“鲜活”而名闻省内外,拥有石斑鱼、真鲷、鲍鱼、竹蛏、红鲟、龟足贝等海珍品,素有“丁香鱼王国”、“海带娘家”之美称,其产量产值均居全县前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定海人本着“勤劳诚信、务实开拓”的创业精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按照“123”经济发展战略,即“一个加热”——加热水产品加工业;“二个开发”——综合开发养殖业,开发山地资源;“三个发展”——巩固发展捕捞业、控制发展采壳业、稳定发展海运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6年产值超亿元,成为筱埕镇第一个亿元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底采壳、海上运输、海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六大海洋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生产体系。定海湾长澳工业小区成为全省最大的丁香鱼加工集散地,产品畅销台湾、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定海古港距马祖岛仅7海里,距基隆港132海里,可开发20多个5万吨级的深水码头,将成为“海上福州”的厚实北翼。

文化旅游

定海山清海秀,人杰地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境内山峦逶迤,海岸曲折,岩壁沙滩,明屿暗礁,夹以绿树红花,浪飞鸥翔,桅跃樯动,构成旖旎的滨海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定海的海洋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商业贸易逐步推进,渔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集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民俗风情

定海村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了海上赛龙舟的传统,至今这个习俗已经保持了四百年。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为防倭寇侵袭,屯兵于定海,但这些兵将多来自中原,他们希望通过在端午节划龙舟告慰思乡之情。不过由于当地只有海没有湖,于是他们将划龙舟的习俗搬到了大海上进行,从此当地就有了海上划龙舟这一独特的风景。到了1939年,由于日本侵华,龙舟在战乱中被日本人毁坏,海上龙舟赛不得不停止。直到6年前,当地村民才在一些长者的组织下,重新恢复了端午节海上划龙舟的习俗。

对于海边生长的渔民来说,如今每年的海上划龙舟的习俗,也成为了休渔期里祈祷风调雨顺、平安作业的仪式。划龙舟前,他们将龙头从祖庙里请出,装到龙舟上;赛完龙舟后,村民们还要将龙头卸下,重新请回祖庙,并用海里的淤泥糊住龙眼,祈祷海龙王安心休息,莫要在海里兴风作浪,保渔民出海平安。

水下考古

1990年和199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学者联合对定海湾内的白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海底调查与发掘,陆续的调查与发掘先后发现与确认了一批古代沉船,打捞出水的黑釉瓷盏、青瓷碗盆、明郑铜铳等历代出水文物数千件,为福州的“海丝”历史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特殊实物资料。

据《定海古代沉船与海洋遗产》一书中记载,1988年9月,作为中国最早到欧美接受水下考古培训的两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张威来到定海考察,揭开了定海湾水下考古的序幕。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威曾如此评价:“定海湾沉船考古的重大收获,不仅在于学术上,更在于科学发展史上。它为我国东南沿海古代海洋经济社会史、中外海洋交通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组重要的实物资料,训练了我国最早的两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20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开展的重大水下考古工作,都有从定海湾走出的水下考古人员的身影。定海这个闽东小镇,不愧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

琉球商人墓

在连江定海村,有一处乾隆年间的琉球商人墓。这座琉球商人墓,位于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长沃,临近海岸,是连江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琉球人士墓。墓碑上刻着“泉崎村五主栗国筑公芝亲云上墓”14个字。“琉球国”,古为中国藩属国。“泉崎村”为死者籍贯,“五主”系官衔,“粟国”为管辖区,“筑公芝”即死者名讳,“亲云上”为尊称。

定海古城

中国有两座定海古城,一座位于浙江舟山,一座位于福州连江。连江定海古城依然保存着古城主体风貌,述说着近700年的岁月沧桑。临海而筑的古堡雄关之景,雄伟气派的“会城重镇”牌匾,三道拱洞形成的“三重门”,回环分布的雨巷,冬暖夏凉的古井,青石垒砌的石屋,大如华盖的老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