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7 14:42
唐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十二日,唐中宗被韦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唐隆政变中韦后被杀,大臣们认为韦氏没有资格祔葬唐中宗,于是唐睿宗追赠唐中宗结发妻子赵氏为“和思皇后”,由于赵氏被武则天迫害致死,无人知道她的葬所,因此无法以皇后礼改葬。最后唐睿宗听取了太常博士彭景直的建议,以皇后祎衣于陵所寝宫招魂、放置于唐中宗棺椁的右侧,以此与唐中宗合葬于定陵。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命人修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八陵。其中定造屋三百七十八间。
后唐同光三年(926年)六月,后唐庄宗下诏修掩关中唐陵。
唐代以降,各代对唐十八陵时有维护,但多因国力衰微,积贫积弱,或战乱不已,分裂割据,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其间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尽心尽力。但仅靠个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前,横亘于关中大地的唐十八陵多是“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的状况。对唐十八陵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维修,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像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定陵可分为三个功能区:陵园以及神道为主体建置;其南部偏东的山脚之处设下宫区;东南部为陪葬墓区。
定陵陵园以一周顺山势起伏的土质夯筑城垣体现兆域,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长约1750米,四面各辟一门,称为神门,四门外各有一对门阙,南神门内凤头梁上南缘设有献殿(寝殿)。城垣四隅建有角楼,今东南和西南角楼基址仍在,残高1.5米。
定陵下宫位于陵园南偏东2公里处的杜家村一带。唐德宗时修造的数百间房屋或在此处。今下宫建筑均成废墟,地面遗迹不显。值得指出的是,类似昭陵、乾陵陵区所设置的道观、祠堂类建筑似乎没在定陵建造。
地宫墓道开凿于东西门连线和南北门连线的交叉点附近之梁面上。墓道用青石条叠砌封闭,石条间使用铁栓板套接,且用铅水灌缝。由于地宫墓道口位于陵园中部偏南的位置,使同一连线上的东西垣神门也相应南置。
定陵陪葬墓,分布于定陵东南3—4.5公里一带,陪葬者各书记载不一,《唐会要》卷二十一载有8人:“节愍太子李重俊、宜城公主、长宁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寿公主、驸马韦钹、驸马王同皎”。《长安志》卷十九记载仅6人。另据《旧唐书》卷九十二载:中宗朝宠臣魏元忠死后亦陪葬定陵。陪葬墓区原有封土大冢15座,大体分圆丘形和覆斗形两种,个别为双连冢,现尚存10座,余皆夷平。经过发掘可以确定身份的仅有李重俊墓1座。
定陵内城四门之外,原有石狮四对。现存东门、南门、北门外各存石狮1尊,其余石狮均已残毁。在南神道两侧,还有石人、石马等大型雕刻。20世纪60年代,尚有华表、翼马、仗马、翁仲(石人)及巨型无字碑等石刻25件,定陵的番酋殿中保存的石刻。这些石刻在“文革”中多已被毁,今仅存翁仲一对。
1995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咋富平县文管会的协助下对定陵陪葬墓——节愍太子墓进行考古发掘。节愍太子墓被盗墓贼破坏严重,壁画大部分已经脱落。考古队清理出的遗物以各类陶俑为大宗,占总数的70%以上,其余还有陶瓷器、三彩、铜器、铁器、玉器等。
定陵营建时,正值盛唐,陵园规模宏大,石刻气势磅礴、造型高大雄伟,与唐高宗乾陵、唐睿宗桥陵、杨氏顺陵石刻一脉相承,其艺术精湛,是唐帝陵石刻艺术宝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1956年8月6日,定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定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定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6年10月31日,包含定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9年4月24日,包含定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包含定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唐定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
唐定陵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唐定陵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自驾或包车、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