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9 12:10
宜宾龙蜥(学名:Japalura grahami)是鬣蜥科、龙蜥属动物。鼓膜被鳞;眶上疣鳞形成横脊,眼眶后方疣鳞半月形,体侧大疣鳞排成横行。颈鬣由6枚扩大而侧扁的鳞片组成;上下唇鳞均为7-9枚;背部棱鳞形成六条横带。酒精浸制标本背面灰褐色,具暗色大横斑,枕部及体背具浅色窄横纹。宜宾龙蜥仅在中国四川省宜宾市发现。根据模式物种的一般情况,它可能栖息在常绿森林中。
宜宾龙蜥仅从1924年之前由D. C. Graham牧师(Stejneger,1924)在未指明的日期采集的一个标本中已知。有人认为,已知的标本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相关物种的变种,而不是一个独特的物种(F. Xie pers.comm.2010),因此也建议对其分类学进行研究。
依据Stejneger(1924:120)原始描述。宜宾龙蜥头体长51毫米,尾长83毫米,前肢长24毫米,后肢长35毫米。酒精浸制标本背面灰褐色,具暗色大横斑,枕部及体背具浅色窄横纹;前额两眼间有一嵌黑边的浅色宽横纹,其前方有一黑褐色三角形斑纹;从眼眶至口角有一黑色斜线纹。四肢及尾背面具有暗色横斑纹,膝部有镶黑边缘的白点,咽喉部污白色,腹面浅灰色。
体略侧扁。吻鳞低矮,宽约为高的四倍,鼻孔圆形位于大的鼻鳞之上,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吻棱明显,与上睫脊相连续,棱上被小鳞,头背及眼上方被以大小不等的棱鳞。吻背及两眼眶间下陷。眼眶上方疣鳞形成横脊,颞部疣鳞多边形,眼眶后上方疣鳞排列成半月形;鼓膜被细鳞;每侧上下唇鳞均为7-9枚;颈鳞由6枚扩大而侧扁的鳞片组成,第三枚最长,它的两侧各有几团扩大的疣鳞;背部有6条由小而窄的棱鳞形成的横带,背两侧大棱鳞排列成纵行向后至尾背面相遇;背鳞大小不一,其间大疣鳞常排列成横行;四肢被覆大小不等的棱鳞;尾鳞具棱,尾基部有少数扩大的鳞片。
宜宾龙蜥是从博物馆材料(Stejneger 1924)中描述的,其栖息地偏好尚不清楚。根据模式物种的一般情况,它可能栖息在常绿森林中,尽管由于标本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这只是一种推断。主食昆虫。
宜宾龙蜥仅分布于中国,仅在四川省宜宾市发现(Zhao and Adler 1993)。
卵生。
宜宾龙蜥是从一个不特定地区的个体中已知的。有人认为,由于该地区常绿森林受到多重威胁,该物种可能已经灭绝,但对其真实分布或生态耐受性一无所知,其分类地位需要澄清。
宜宾龙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赵,1998年)标记为可能灭绝或分类无效物种。已经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再次发现该物种。为了尝试和重新发现这个物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四川省保护物种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数据缺乏(DD)。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由于开垦土地以扩大农业和牧场,以及对木柴和木材的需求增加,中国四川省正在发生森林砍伐(Liu等人,2002)。由于该物种的生态需求和分布都是未知的,因此不知道这可能对该物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