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15:37
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张家口村。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尊崇“尊重历史、原地重建、庄重俭朴、园林环保、鸟瞰陵园、形似花园”的设计理念,主体工程包含纪念广场区和瞻仰陵墓区。该陵园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2020年9月1日,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巍峨青山埋忠骨,浩然正气耀千秋。
宜昌夷陵居三峡门户,扼川鄂咽喉,当楚蜀要冲,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进程之中,这一战略地位又一次凸显。上海、南京、武汉的相继失守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西迁重庆,宜昌成为最后的国门——拱卫陪都的重要关隘、西南大后方的最后屏障、西迁人员和物资的转运基地、中国军队后勤保障交通枢纽。日军更是将宜作为“联结华北、华南,控制最西端的交通要冲”和“海军航空轰炸重庆的中继基地”,在占领前后长达六年中,对宜昌实施了疯狂的轰炸,野蛮的进犯。宜昌大地成为敌我交战的重要战场和前沿阵地后,中国军队勇救危亡,喋血江关,组织实施了“枣宜会战”、“宜昌反攻战”,和以石牌保卫战为中心的“鄂西会战”三次战役,无数中国军人和宜昌人民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挡住了日军西进的步伐,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战期间,宜昌市夷陵区原黄花乡南边村一带是中国军队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驻地,该师野战医院设金鱼坪这里。其间,前线阵亡和医院病故的3000多位将士骸骨都安葬于这片山坡之上。预四师撤离宜昌时,在此立碑建亭,形成一个近三十亩地的陵园。碑面书“ 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阵亡、病故官兵纪念碑 ”,落款为“师长傅正模敬题”、“中华民国三十年夏四月”。
憾经过七十多年的岁月消磨之后,陵园原有的碑亭已几无遗存。2010年8月,宜巴高速公路兴建,于此开挖路基时挖掘出大量英烈骨骸,得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了 “核实情况,妥善处理”的重要批示。
2010年底,中共夷陵区委、区人民政府听取社会各界的呼吁,结合区内还有黄花场“陆军第三十二军一四一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雾渡河岔路口“七十五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场”等遗址的情况,向市、省政府提交了重建抗日将士陵园的报告,2011年,得到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此后,组织进行了方案设计、资金筹措,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城建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协调,完成了高速公路改建、土地征用、招标投标等工作。新建的陵园于2015年7月动工,2016年1月竣工。
重修的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尊崇了“尊重历史、原地重建、庄重俭朴、园林环保、鸟瞰陵园,形似花圈”的设计理念。主体工程包含纪念广场区和瞻仰陵墓区。纪念广场位于高速公路临河外侧、纪念园前部,面积7689平方米,由青石地面和花坛组成。瞻仰陵墓区位于高速公路下及临山内侧,面积11538平方米。两区中间是陵园主体纪念墙,高8米,长44米,寓意中国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此处是中国军队预备第四师抗日将士陵园。共占地30亩的园陵中,植松柏等常青树3000株,寓意陵园为3000抗日将士英灵安息之所。
重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主旨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指示精神,在于彰显驻守宜昌的中国军队和宜昌人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在于为宜昌广大民众提供缅怀祭奠抗日阵亡将士的纪念场所,在于为宜昌的青年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地,在于宣传宜昌的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于告慰为国家为民族逝去的英烈,人民永远记得你们!
峡江忠魂,山高水长。英烈不朽,日月齐光。
捐躯用命,抗战救亡;碧血丹心,光芒万丈。
永志国殇,世代不忘;雪耻弥患,报国图强。
复兴中华,实现梦想。神州锦绣,地久天长!
抗战先烈丰碑长存!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